菝葜百科

品种搜索

基础信息

别名: 假萆薢,铁刺苓,金刚头,金刚根

药性:

药味:微苦,涩,甘

归经:肾经,肝经

功效类别:祛风湿药

主要产区:湖南

功效主治

功效

利湿去浊、祛风除痹,解毒散瘀。

主治

用于小便淋浊,带下量多,风湿痹痛,疔疮痈肿。

用法用量

10~15g。

采收加工

采收方式

秋末至次年春采挖。

加工方法

除去须根,洗净,晒干或趁鲜切片,干燥。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干燥。

贮藏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

药方选录

1.治关节风湿痛:铁刺苓、活血龙、山楂根各三钱至五钱。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2.治患脚,积年不能行,腰脊挛痹及腹屈内紧急者:菝葜净洗,锉之,一斛,以水三斛,煮取九斗,以渍曲及煮去滓,取一斛渍饭,酿之如酒法,熟即取饮,多少任意。(《补缺肘后方》)

3.治筋骨麻木:菝葜浸酒服。(《南京民间药草》)

4.治消渴,饮水无休:菝葜(锉,炒),汤瓶内碱各一两,乌梅二个(并核捶碎,焙干)。上粗捣筛。每服二钱,水一盏,瓦器煎七分,去滓,稍热细呷。(《普济方》菝葜饮)

5.治小便多,滑数不禁:金刚骨为末,以好酒调三钱,服之。(《儒门事亲》)

6.治下痢赤白:金刚根和好腊茶等分,为末,白梅肉丸如鸡头大。每服五丸至七丸,小儿三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乌梅汤下,赤白痢乌梅甘草汤下。(《履巉岩本草》)

7.治沙石淋:菝葜二两。捣罗为细散。每服一钱匕,米饮调下。服毕用地椒煎汤浴,连腰浸。(《圣济总录》菝葜散)

8.治乳糜尿:楤木(鸟不宿)根、菝葜根茎各一两。水煎,分早晚二次服。(《全展选编·传染病》)

9.治食道癌:鲜菝葜一斤。用冷水三斤,浓缩成一斤时,去渣,加肥猪肉二两,待肥肉熟后即可。此系一日量,分三次服完。(《中草药治肿瘤资料选编》)

10.治赤白带下:菝葜半斤,捣碎煎汤,加糖二两。每日服。(《江苏药材志》)

11.治流火:铁刺苓煎汁与猪脚煮食,或配土牛膝二钱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药典标准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菝葜Smilax china L.的干燥根茎。秋末至次年春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或趁鲜切片,干燥。

【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块状或弯曲扁柱形,有结节状隆起,长10~20cm,直径2~4cm。表面黄棕色或紫棕色,具圆锥状突起的茎基痕,并残留坚硬的刺状须根残基或细根。质坚硬,难折断,断面呈棕黄色或红棕色,纤维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和多数小亮点。切片呈不规则形,厚0.3~1cm,边缘不整齐,切面粗纤维性;质硬,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气微,味微苦、涩。

【鉴别】 (1)本品粉末红棕色。淀粉粒多为单粒,类圆形,直径5~30μm,脐点点状、裂缝状或飞鸟状。石细胞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淡黄色或红棕色,呈类圆形、长椭圆形、类方形或不规则形,具明显分枝状孔沟,胞腔较小,具椭圆形纹孔,有的胞腔中含红棕色物。纤维易见,成束或散在,淡黄色或深棕色。草酸钙针晶多散在,偶有成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长75~140μm。

(2)取本品粉末5g,加乙醇5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加盐酸5ml,加热回流2小时,放冷,用40%氢氧化钠溶液调至中性,蒸至无醇味,残渣加热水40ml使溶解,用二氯甲烷振摇提取2次(40ml,30ml),合并提取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薯蓣皂苷元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取本品粉末1g,加盐酸5ml,甲醇25ml,水浴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取滤液2ml,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菝葜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5:5: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在105℃下加热约5分钟,再喷以1%三氯化铁-1%铁氰化钾(1:1)混合溶液(新配制,临用前混合)。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 水分 不得过15.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 不得过3.0%(通则2302)。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60%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5.0%。

饮片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的片。外表皮黄棕色或紫棕色,可见残留刺状须根残基或细根。切面棕黄色或红棕色,纤维性,可见点状维管束。质硬,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气微,味微苦、涩。

【鉴别】 【检查】 【浸出物】 【含量测定】 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 甘、微苦、涩,平。归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 利湿去浊、祛风除痹,解毒散瘀。用于小便淋浊,带下量多,风湿痹痛,疔疮痈肿。

【用法与用量】 10~15g。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