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百科

品种搜索

基础信息

别名: 均姜,白姜,柴姜片

药性:

药味:

归经:胃经,脾经,肾经

功效类别:温里药

主要产区:四川,贵州

功效主治

功效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主治

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

用法用量

3~10g。

采收加工

采收方式

于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茎叶枯萎时,挖取根茎。

加工方法

将新鲜采挖的根茎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或微火烤干。

炮制方法

干姜片: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

炮姜:是将干姜切成小块,放锅内炒至外面呈棕黄色,断面棕褐色并发泡鼓起为止,喷洒清水少许,取出晾干。干姜搓去外皮为去皮干姜。

姜碳:取干姜片,照炒炭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 0213))炒至表面黑色、内部棕褐色。

贮藏方法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药方选录

1. 治疗伤寒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伤寒论》干姜附子汤)

2. 治疗卒心痛:干姜末,温酒服方寸匕,须臾,六、七服,瘥。(《补缺肘后方》)

3. 治疗中寒水泻:干姜(炮)研末,饮服二钱。(《备急千金要方》)

4. 治疗寒痢青色:干姜切豆大,每米饮服六、七枚,日三夜一。(《补缺肘后方》)

5. 治疗脾寒疟疾:干姜、高良姜等份。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服。(《外台秘要》)

药物配伍

1.干姜配伍白术:干姜辛热,温脾胃、散寒邪;白术甘苦而温,补中益气、健脾燥湿。二者合用,有温中散寒,健脾除湿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胀满、食少、呕吐、泄泻等症。

2.干姜配伍甘草:干姜温助脾阳;甘草补中缓急止痛。二者伍用,有温中散寒、缓急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之胃脘疼痛、时作时止、喜暖喜按者。

3.干姜配伍高良姜:二者均为辛热之品,有温中散寒之作用。但干姜长于温脾祛寒止呕;高良姜功擅温胃止痛。相须为用,其温中散寒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胃寒腹痛、呕吐、泄泻等症。

4.干姜配伍人参:干姜辛甘大热,温中散寒;人参甘而微温,大补元气。二者合用,干姜得人参则中气畅达、行而不过;人参得干姜则补而能行,补而不滞。共奏补脾胃、温中焦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症。

药典标准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e.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性状】 干姜 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和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干姜片 本品呈不规则纵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厚0.2~0.4cm。外皮灰黄色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黄色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

【鉴别】 (1)本品粉末淡黄棕色。淀粉粒众多,长卵圆形、三角状卵形、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5~40μm,脐点点状,位于较小端,也有呈裂缝状者,层纹有的明显。油细胞及树脂细胞散于薄壁组织中,内含淡黄色油滴或暗红棕色物质。纤维成束或散离,先端钝尖,少数分叉,有的一边呈波状或锯齿状,直径15~40μm,壁稍厚,非木化,具斜细纹孔,常可见菲薄的横隔。梯纹导管、螺纹导管及网纹导管多见,少数为环纹导管,直径15~70μm。导管或纤维旁有时可见内含暗红棕色物的管状细胞,直径12~20μm。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酸乙酯2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干姜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6-姜辣素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6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三氯甲烷-乙酸乙酯(2: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 水分 不得过19.0%(通则0832第四法)。

总灰分 不得过6.0%(通则2302)。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22.0%。

【含量测定】 挥发油 取本品最粗粉适量,加水700ml,照挥发油测定法(通则2204)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8%(ml/g)。

6-姜辣素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甲醇-水(40:5: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理论板数按6-姜辣素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6-姜辣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2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5%甲醇2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100W,频率40kHz)4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5%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6-姜辣素(C17H26O4)不得少于0.60%。

饮片

【炮制】 干姜 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片块状,厚0.2~0.4cm。

【鉴别】 【检查】 【浸出物】【含量测定】 同药材。

姜炭 取干姜块,照炒炭法(通则0213)炒至表面黑色、内部棕褐色。

本品形如干姜片块,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体轻,质松脆。味微苦,微辣。

【鉴别】 取本品粉末2g,加75%甲醇4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6-姜辣素对照品、姜酮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分别制成每1ml各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和6-姜辣素对照品溶液各6μl、姜酮对照品溶液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三氯甲烷-乙酸乙酯(2: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浸出物】 同药材,不得少于26.0%。

【含量测定】 同药材,含6-姜辣素(C17H26O4)不得少于0.050%。

【性味与归经】 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能与主治】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

【用法与用量】 3~10g。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制剂】 姜流浸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