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豆豉百科

品种搜索

基础信息

别名: 淡豉,豆豉,豉,大豆豉

药性:

药味:苦,辛

归经:胃经,肺经

功效类别:解表药

主要产区:东北

功效主治

功效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主治

用于感冒,寒热头痛,烦躁胸闷,虚烦不眠。

用法用量

6~12g。

采收加工

采收方式

立秋霜降后收割或拔取大豆全株。

炮制方法

将采收的大豆植株晒干,将种子打落,簸净杂质。装袋入库保存于通风干燥处。防止发霉变质。其制法有:

1.清豆豉

取大豆洗净,另取桑叶、青蒿,加水煎煮,滤过,煎液拌入净大豆中,待吸尽后,置蒸具内,蒸透,取出,稍凉,再置容器内,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在25℃~28℃、相对湿度80%的条件下闷,使发酵至长满黄衣时,取出,除去药渣,加适量水搅拌,置容器内,保持温度50℃~60℃,再闷15~20天,至充分发酵,有香气溢出时,取出,略蒸,干燥。每100kg大豆,用桑叶、青蒿各7~10kg。

2.制豆豉

又称“淡豆豉”。制法同上,辅料每100kg大豆,用麻黄6.25kg,蒸浓汁拌匀蒸制之。

贮藏方法

装于缸内,最好密闭,置阴凉通风干燥处,防蛀,防鼠食。

药方选录

1.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 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 以水四升,先煎桅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华,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栀子豉汤)

2.治温毒发斑,大疫难救: 黑膏生地黄半斤(切碎),好豉一升,猪脂二斤。合煎五六沸,令至三分减一,绞去滓,末雄黄、麝香如大豆者纳中,搅和,尽服之;毒从皮中出。(《补缺肘后方》)

3.治伤寒暴下及滞痢腹痛: 豉一升,薤白一把(寸切)。上二物,以水三升,煮令薤熟,去滓,分为再服,不瘥复作。(《范汪方》豉薤汤)

4.治多年肺气喘急,呴嗽,晨夕不得眠:信砒一钱半(研飞如粉),豆豉(好者)一两半(水略润少时,以纸浥干,研成膏)。上用膏子和砒同杵极匀, 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五丸,小儿量大小与之,并用极冷腊茶情临卧吞下,以知为度。(《本事方》紫金丹)

5.治断奶乳胀: 豆豉半斤,水煎,服一小碗,余下洗乳房。(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6.治小儿丹毒破作疮,黄水出: 焦炒豉,令烟绝为末,油调敷之。(姚和众)

7.治阴茎上疮痛烂: 豉一分,蚯蚓湿泥二分,水研和涂上,干易,禁热食韭菜、蒜。(《药性论》)

药典标准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本品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

【制法】 取桑叶、青蒿各70~100g,加水煎煮,滤过,煎液拌入净大豆1000g中,俟吸尽后,蒸透,取出,稍晾,再置容器内,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闷使发酵至黄衣上遍时,取出,除去药渣,洗净,置容器内再闷15~20天,至充分发酵、香气溢出时,取出,略蒸,干燥,即得。

【性状】 本品呈椭圆形,略扁,长0.6~1cm,直径0.5~0.7cm。表面黑色,皱缩不平。质柔软,断面棕黑色。气香,味微甘。

【鉴别】 (1)取本品1g,研碎,加水10ml,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数分钟,滤过,取滤液0.5ml,点于滤纸上,待干,喷以1%吲哚醌-醋酸(10:1)的混合溶液,干后,在100~110℃加热约10分钟,显紫红色。

(2)取本品15g,研碎,加水适量,煎煮约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淡豆豉对照药材15g、青蒿对照药材0.2g,同法分别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淡豆豉对照药材溶液各10~20μl,青蒿对照药材溶液2~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甲酸乙酯-甲酸(5: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分别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 取本品1g,研碎,加水10ml,在50~60℃水浴中温浸1小时,滤过。取滤液1ml,加1%硫酸铜溶液与40%氢氧化钾溶液各4滴,振摇,应无紫红色出现。

【性味与归经】 苦、辛,凉。归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用于感冒,寒热头痛,烦躁胸闷,虚烦不眠。

【用法与用量】 6~12g。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