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参百科

品种搜索

基础信息

别名: 童参,四叶参,双批七,孩儿参,米参

药性:

药味:苦,甘

归经:脾经,肺经

功效类别:补虚药

主要产区:江苏,安徽,福建,黑龙江,吉林等

功效主治

功效

益气健脾,生津润肺。

主治

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

用法用量

9~30g。

采收加工

采收方式

太子参生育期从出苗到枯苗,全生育期135d左右。6月下旬(夏至)前后,植株倒苗,块根生长停止,参根饱满、呈黄色时,即可收获。过早或过晚采收粉质少、折干率低,品质差,延期收获还常因雨水过多造成腐烂。收获时宜选晴天采收。采收时可用锄头深挖13cm以上,翻土,拣出。要细心翻土,不宜过浅,以免损伤块根。按行距细心依次采收。每亩(667m2)产太子参干品100~150kg,高产达200kg。

加工方法

烫制晒干

将挖起的鲜参,放在通风屋内摊晾1~2d,使根部失水发软,用清水洗净装入箩筐内,稍经沥水,放入开水锅中,浸烫2~5min,随即摊放在水泥晒场或芦席上曝晒至干脆。浸烫标准以能顺利插入参身。干燥后把参根装入箩筐,轻轻振摇,撞去参须,即成商品。这样加工的参,习称烫参,参面光、色泽好,呈淡黄白色,质地较柔软。

自然晒干

将收获的鲜参,用清水洗净后,薄摊于晒场或芦席上,在日光下曝晒至六七成干时,堆起稍回潮,在木板上搓,再晒,再搓,至参根光滑无毛再晒干,也称生晒参。此法晒干,商品光泽较烫参差,质稍硬,唯味较烫参浓厚。

炮制方法

净制:除去杂质,摘除残留须根,筛去泥屑。

切制:取原药材,加水浸15分钟(夏季不浸,只洗1次即可),闷透,切1.5mm厚的片,晒干,用时捣碎。

土制:取太子参,加土炒至黄色,筛去土即可。

米制:取太子参,加米炒至有小黑点,筛去米即可。每太子参100kg,用米18kg。

炒制:取净太子参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

贮藏方法

储藏

太子参一般用麻袋包装,每件40公斤左右。贮存于阴凉处,适宜温度30℃以下,相对湿度70~75%。商品安全水分9~13%。

养护

保持环境整洁、干燥,定期检查,发现商品吸潮或轻度霉变、虫蛀,及时晾晒或翻垛通风;虫情严重时用磷化铝、溴化钾等药熏杀。也可以在药物熏蒸后立即密封保藏。有条件的地方可密封抽氧养护。

药方选录

1.治肺虚咳嗽:太子参15克,麦冬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湖北中草药志》)

2.治病后气血亏虚:太子参15克,黄芪12克,五味子3克,嫩白扁豆4克,大枣4枚。煎水代茶饮。(《安徽中草药》)

3.治病后虚弱,伤津口干:太子参、生地黄、白芍、生玉竹各9克。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4.治心悸:太子参9克,南沙参9克,丹参9克,苦参9克。水煎服,每1剂。[《辽宁中医杂志》1984,(1):25]

5.治神经衰弱:太子参15克,当归、酸枣仁、远志、炙甘草各9克。煎服。(《安徽中草药》)

药典标准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本品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 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Pax ex Pax et Hoffm.的干燥块根。夏季茎叶大部分枯萎时采挖,洗净,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略烫后晒干或直接晒干。

【性状】 本品呈细长纺锤形或细长条形,稍弯曲,长3~10cm,直径0.2~0.6cm。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较光滑,微有纵皱纹,凹陷处有须根痕。顶端有茎痕。质硬而脆,断面较平坦,周边淡黄棕色,中心淡黄白色,角质样。气微,味微甘。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2~4列类方形细胞。栓内层薄,仅数列薄壁细胞,切向延长。韧皮部窄,射线宽广。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占根的大部分,导管稀疏排列成放射状,初生木质部3~4原型。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有的薄壁细胞中可见草酸钙簇晶。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温浸,振摇3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太子参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l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4:1:1)为展开剂,置用展开剂预饱和15分钟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喷以0.2%茚三酮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 水分 不得过14.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 不得过4.0%(通则2302)。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冷浸法测定,不得少于25.0%。

【性味与归经】 甘、微苦,平。归脾、肺经。

【功能与主治】 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

【用法与用量】 9~30g。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