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鳖虫百科

品种搜索

基础信息

别名: 土元,地鳖,山账螂,蚂蚁虎,盖子虫,地乌龟,臭虫母,土鳖,地蜱虫,土虫,节节虫,簸箕虫

药性:有小毒,寒

药味:

归经:肝经

功效类别:活血化瘀药

主要产区:河北,陕西,甘肃,青海等

功效主治

功效

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主治

用于跌打损伤,筋伤骨折,血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癥瘕痞块。

用法用量

3~10g。

采收加工

采收方式

野生者在夏、秋季捕捉,人工饲养者可随时捕捉。

加工方法

捕到后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炮制方法

1.炒制:取净土鳖虫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焦,取出放凉(《规范》)。

2.土制:取原药材,用文火炒至徽黄色为度(《广东》)。

3.焙制:在铁筛或新瓦上焙至干脆,研粉即可(《云南》)。

4.酒制

(1)取土鳖虫用酒洗后,微炒去头足(《集成》)。

(2)取土鳖虫,用酒洗净,交火焙干。如系活上鳖虫,置沸水中烫死,或用酒焖死,取出,文火焙干(《四川》)。

5.酥油制:除去杂质,洗净,再将酥油用文火化开,取净土鳖虫倒入,拌匀,炒成黄色时,出锅,摊开,晾凉。每土鳖虫100kg,用酥油5kg(《甘肃》)。

贮藏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方选录

1.治血鼓,腹皮上有青筋:桃仁24克,大黄1.5克,鳖虫三个,甘遂1.5克(为末冲服)。水煎服。与膈下逐瘀汤轮流服之。(《医林改错》下瘀血汤)

2.治折伤,接骨:土鳖焙存性,为末,每服6~9克。(《医方摘要》)

3.治小儿脐赤肿或脓血清水出者:干鳖火煅为灰,研末,敷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4.治瘘疮肿:干地鳖末、麝香各研少许。上二味,研匀。干掺或贴,随干湿治之。(《圣济总录》)

药物配伍

1.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配大黄、桃仁。

2.骨折伤痛:配骨碎补、桃仁、乳香、没药等。

3.腰部扭伤:单用,焙干研末吞服。

药典标准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本品为鳖蠊科昆虫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或冀地鳖Steleophaga plancyi(Boleny)的雌虫干燥体。捕捉后,置沸水中烫死,晒干或烘干。

【性状】 地鳖 呈扁平卵形,长1.3~3cm,宽1.2~2.4cm。前端较窄,后端较宽,背部紫褐色,具光泽,无翅。前胸背板较发达,盖住头部;腹背板9节,呈覆瓦状排列。腹面红棕色,头部较小,有丝状触角1对,常脱落,胸部有足3对,具细毛和刺。腹部有横环节。质松脆,易碎。气腥臭,味微咸。

冀地鳖 长2.2~3.7cm,宽1.4~2.5cm。背部黑棕色,通常在边缘带有淡黄褐色斑块及黑色小点。

【鉴别】 (1)本品粉末灰棕色。体壁碎片深棕色或黄色,表面有不规则纹理,其上着生短粗或细长刚毛,常可见刚毛脱落后的圆形毛窝,直径5~32μm;刚毛棕黄色或黄色,先端锐尖或钝圆,长12~270μm,直径10~32μm,有的具纵直纹理。横纹肌纤维无色或淡黄色,常碎断,有细密横纹,平直或呈微波状,明带较暗带为宽。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5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土鳖虫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二氯甲烷-丙酮(5:5: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 杂质 不得过5%(通则2301)。

水分 不得过10.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 不得过13.0%(通则2302)。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5.0%(通则2302)。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22.0%。

【性味与归经】 咸,寒;有小毒。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 破血逐瘀,续筋接骨。用于跌打损伤,筋伤骨折,血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癥瘕痞块。

【用法与用量】 3~10g。

【注意】 孕妇禁用。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