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柴胡百科

品种搜索

基础信息

别名: 沙参儿,牛肚根,白根,银胡,银夏柴胡

药性:

药味:

归经:胃经,肝经

功效类别:清热药

主要产区:宁夏、内蒙古、陕西等

功效主治

功效

清虚热,除疳热。

主治

用于明虚发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热。

用法用量

3~10g。

采收加工

采收方式

春、夏间植株萌发或秋后茎叶枯萎时采挖;栽培品于种植后第三年9月中旬或第四年4月中旬采挖。

加工方法

除去残茎、须根及泥沙,晒干。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贮藏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方选录

治疗骨蒸劳热:银柴胡一钱五分,胡黄连、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一钱,甘草五分。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证治准绳》清骨散)

药物配伍

银柴胡配伍鳖甲: 银柴胡甘寒,清热凉血、退虚热、除骨蒸;鳖甲咸寒,滋阴潜阳、退热除蒸。二者合用,共奏养阴清热除蒸之功效,用于治疗阴虚发热、骨蒸、小儿疳积;或热病后期、余热未尽者。

药典标准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本品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ma L.var. lanceolata Bge.的干燥根。春、夏间植株萌发或秋后茎叶枯萎时采挖;栽培品于种植后第三年9月中旬或第四年4月中旬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状】 本品呈类圆柱形,偶有分枝,长15~40cm,直径0.5~2.5cm。表面浅棕黄色至浅棕色,有扭曲的纵皱纹和支根痕,多具孔穴状或盘状凹陷,习称“砂眼”,从砂眼处折断可见棕色裂隙中有细砂散出。根头部略膨大,有密集的呈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的残基,习称“珍珠盘”。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较疏松,有裂隙,皮部甚薄,木部有黄、白色相间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甘。

栽培品有分枝,下部多扭曲,直径0.6~1.2cm。表面浅棕黄色或浅黄棕色,纵皱纹细腻明显,细支根痕多呈点状凹陷。几无砂眼。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折断面质地较紧密,几无裂隙,略显粉性,木部放射状纹理不甚明显。味微甜。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至10余列。栓内层较窄。韧皮部筛管群明显。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发达。射线宽至10余列细胞。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以射线细胞中为多见。

(2)取本品粉末1g,加无水乙醇10ml,浸渍15分钟,滤过。取滤液2ml,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亮蓝微紫色的荧光。

(3)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25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置5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通则0401)测定,在27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检查】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5.0%(通则2302)。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冷浸法测定,用甲醇作溶剂,不得少于20.0%。

饮片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与归经】 甘,微寒。归肝、胃经。

【功能与主治】 清虚热,除疳热。用于明虚发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热。

【用法与用量】 3~10g。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