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的种植方法 如今已成农民致富的一条渠道

康美中药网整理 2021-04-09 15:30:09

桑葚又名桑果、桑枣,系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果穗。始载于唐朝的《唐本草》。传统中医认为,桑葚性寒、味甘,入心、肝、肾经,具有滋阴、补肝、补肾、补血、明目、生津止渴、乌发养颜、治疗失眠和神经衰弱、抗疲劳、防治便秘、风热水肿等功效,长期食用桑葚可以延年益寿。且桑葚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维生素、氨基酸、胡萝卜素、矿物质等,被医学界誉为“21世纪的最佳保健果品”。

近年随人们生活节律的加快,对食品的营养保健功能的重视,桑葚果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保健药材,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销售量也逐年呈增长趋势。因此,桑葚的种植也成了农民致富的一条渠道。那么,桑葚应怎样种植呢?该如何掌握种植技术要点才能高效高产呢?下面大家随小编一起来了解吧!

一、生长习性

桑树有明显的趋肥性,为喜光树种,较耐干旱,不耐涝。桑葚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能耐轻度盐碱(0.2%)。抗风,耐烟尘,抗有毒气体。

不同关照条件下,生长发育有显著差异。强光照射下,叶片发育小而厚,含水量少,干物质含量高,且生长健壮,根系发达;弱日照环境下生长,叶片大,薄软,含水量多,干物质含量少。生长适宜温度为25~35℃。春季地下30厘米温度达5℃时,根系开始活动;空气温度达12℃时,冬芽开始萌发;气温超过35℃,生长受到抑制;气温低于12℃,桑树停止生长发育。桑树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能耐贫瘠,一般土质均能生长。但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透气透水的沙质壤土、壤土为好,粘性土较差。pH值在4.5~7.5的土壤中都能成活,但以中性或微酸性最为适宜。

二、选地整地

1.苗圃地

苗圃地应选择地势平整、光照充足、土层深厚、能排能灌的沙质壤土。施足底肥,深耕细作,作成120厘米宽的畦。畦沟宽30厘米,沟深20厘米,做到畦平土碎,沟渠相通。

2.定植地

定值地宜选择光照充分、通风良好、排水通畅、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的平地或斜坡地建园,坡度不超过25度,地下水位在1.5米以上。种植前要施足底肥,深翻土地,以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的生活条件,提高土壤肥力。种植前按4m*4m的距离开穴,穴的深度和直径约为70cm*70cm,在穴内施入腐熟厩肥、堆肥、与土拌匀,然后盖土待植。

三、种植技术

常用的繁殖方法有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嫁接三种方法。对于桑树苗,常采用移栽定植的方法进行栽培。

1.种子繁殖

(1)采种与种子处理:桑树种子一般在小满前后成熟。选择健壮无腐桑树,选收紫黑色的桑葚,放入细眼竹箩中踩烂或揉烂,然后在水中慢慢漂去瘪子、果肉、果皮等杂物,掏出的桑子薄薄地摊晾于通风处阴干,不能置于太阳下直晒。每100千克桑葚可得2~3千克桑子,每1千克种子约有70万粒。种子现采现播,发芽率最高,可达到90%;如果在自然条件下贮藏,2个月后即失去发芽能力。桑子贮藏的关键是保持干燥状态,可用石灰、木炭等干燥剂,贮藏容器密封,这样的贮藏到第二年春播,发芽率仍可达到60%左右

(2)播种期:春夏秋均可播种。春播苗木生长期长,当年就可提供砧木或栽种用苗。下播不受温度、时间限制,种子成熟随采随播,种子不需要处理,直接播桑葚即可,出苗率很高,但当年生长期短,需经过1年培养才能供栽培和嫁接,秋播苗木很少受到病虫害清洗,容易保苗。

(3)播种方法:可采用撒播和条播。撒播是用细沙与种子按4:1的比例拌匀后均匀撒于畦面上,用扫把轻扫畦面,是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条播按25~30厘米的行距,用木棒或竹竿在畦面上压出2~3厘米深的沟,沟底要平整,将与沙混合的种子均匀撒于沟中。无论撒播还是条播,播后畦面撒一层细土,用稻草或谷壳薄铺畦面保湿,并可防雨水冲刷,以利出苗整齐。

(4)苗期管理:当气温在20℃左右,播种10天即可发芽、出苗,当大部分苗露出两片子叶后即可揭去盖草;苗高3厘米时进行间苗和补苗;当苗高10厘米左右、有5~6片真叶时,进行间苗、定苗,并拔除杂草,每15厘米留壮苗1株;每次间苗、定苗后。应进行追肥;定苗以后,幼苗进入旺盛生长期,每隔20天追肥1次。为防止苗木徒长,到立秋时节即应停止施肥。留作砧木的苗,在9月底摘去顶心,以促使长粗长壮,以利于嫁接。苗期要及时防治病虫害。

2.扦插繁殖

(1)硬枝扦插:一般在2~3月桑芽萌发前期,剪取1年生枝条,选用基部和中部,剪成20~25厘米长的插条,放在10℃一下的低温处贮藏,等气温升高到20℃左右时,再取出扦插。扦插地的准备基本和育苗地相同,按株距15厘米,行距25~30厘米扦插,深度10厘米左右,上露出1~2个芽。行间覆草保湿,经常浇水保湿,30天左右即可长根。

(2)嫩枝扦插:选用当年生新梢较老枝条,剪取基部10~15厘米长的插条,抽穗上端留2片截去上半部分的桑叶,其余摘叶留柄,插入苗床7~10厘米深,上面搭棚遮荫,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约30天长出新根,可揭去遮盖物。扦插苗同样要及时进行中耕除草、追肥及病虫害防治。

3.嫁接

可采用芽接、枝接、根接等方法。时间从树液开始流动到生长停止(3~9月)均可进行。蚕桑多用嫁接法繁殖,一般以本砧木及黑桑、山桑长势强的为砧木,各种嫁接法均可选用。嫁接苗生长迅速,第二年可以开花结果。

4.移栽定植

各地栽桑时期主要以冬栽和春栽为主。在长江流域和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适宜冬栽;黄河以北地区的东北、华北、西北、新疆等地区常习惯于春栽;海南、云南、山西等省的某些地区有时利用夏秋季的降雨时期进行栽植,成活率很高。

定植时间多选在冬春季,以桑树落叶后到土壤封冻前进行冬栽为最好。冬季严寒地区不宜冬栽,应把树苗撅起,集中假植到温暖高燥的地方,开深60厘米左右的假种植沟,斜面向北,把苗木依次斜立在沟底,填土踏实。来年解冻后,分别取出定植。把桑苗挖出后,整理好根系,剪去过长的、卷曲的、有病害的须根,放入已挖好的穴中,最好是带土移栽,以便成活。栽时两人配合。一人扶苗,一人填土,使树干直立,根系舒展。填土一半时,稍向上提苗并摇动几下,使根系间隙填满土壤,然后边填土边踏实。填土以树苗根颈部埋入土中10厘米为宜。浇足水。如树干过高,要播立柱支撑。

四、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在桑树落叶后进行,结合施肥,可深耕20~25厘米。即可改善土壤状况,又可冻死土中害虫、病菌,以减少来年病虫危害。夏耕宜浅,8~10厘米即可,结合除草进行。除草可利用机械进行,也可选用化学除草,可选用敌草隆、茅草枯、草甘膦等化学除草剂,注意不要喷到桑叶上。桑园使用的除草剂以“克芜踪”为主,每667m2用0.1~0.2kg对水60~75kg喷洒在桑园内的杂草上。

2.整形修剪:桑苗定植后,要修剪枝干,尽早定型。以采叶为主的桑树,多修剪成小冠开心树型较适宜,这种树型树冠开张,内膛光照充足,修剪量小,长势较好。

3.灌溉与排水:桑树是既需水又怕水的作物,遇旱应及时灌水、淋水松土、除草、地面覆盖;遇涝桑园,易积水烂根,应及时排水。灌溉对于盐碱地较重的桑园还有排碱作用。

4.施肥:一般在春夏秋各施肥1次。(1)重施春芽肥。春季桑树发芽、新梢长7~10cm,应及时重施速效肥。每667m2施硫酸铵(标准氮肥)25~40kg或适量的人畜粪肥。(2)夏秋追肥,造桑造肥,施肥量占全年施肥量1/2。(3)秋肥在秋耕前施入,以土杂堆肥为主。

桑树对土壤肥料的利用率,氮肥只有72%、磷肥35%、钾肥59%,故桑田施肥以氮肥为主,磷、钾配合,其比例大体上以5:3:4为宜。在桑树受到旱、涝、霜冻等自然灾害后,还可进行根外施肥,根据需要选用0.5%尿素溶液或0.4%硫酸铵溶液或1%过磷酸钙溶液,喷洒于桑叶上,至有水滴形成为止,每周喷一次,连喷2~3次,能增产桑叶10%。一些微量元素,如硼锌锰也可采用根外喷施。

5.整枝疏芽:整枝在冬季桑树落叶后进入休眠期进行,修去枯枝、下垂枝及病虫枝,使树试整齐、强健。疏芽在春、夏采叶后进行,目的是使新梢分布均匀,养分集中,生长茁壮。适当摘芯,以抑制新稍过度伸长,促使叶片长大长厚。

老园更新复壮:衰老桑树,可通过春伐、茎接、剪定、切干、降干等方法更新复壮;枯株、病株,可通过压条育苗或者移植嫁接苗补栽,并注意肥水管理,使桑树恢复树势,旺盛生长。

五、病虫害防治

1.病害

(1)桑里白粉病:为害叶片,在桑叶背面开始散生白色小霉斑,逐渐扩大,并常连成一片,最后布满叶背。霉斑表面呈粉状,是病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到后期,在白色霉层上出现黄色小颗粒,并逐渐增多,由黄转为黑色。与病斑相应的叶表相应处的叶表,则可见到微黄乃至淡黄褐色的斑块。该病分布极广,在全国蚕区均有发生,浙江省以杭、嘉、湖地区发生较多。防治方法:加强培肥管理,注意施足夏肥,配施钾肥;合理用叶,秋季摘叶时,注意自下向上,分批采摘,防治桑叶老化;使田园通风透光,改善环境条件;药剂防治,夏秋两季发病期间,可用25%粉锈宁1000倍或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每隔10~15天喷一次,连喷2次;发病初期,全面喷洒2%硫酸钾或5%多硫化钡液,可控制病情发展。

(2)桑污叶病:该病发生在老化的桑叶背面。开始时产生小块煤粉状黑斑。在相应的叶表面侧呈现同样大小的黄灰色或暗褐色斑,叶表随之变色。防治方法:清洁桑园;加强田间肥培管理和合理摘叶;药剂防治,喷洒1:1:10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1:500倍液。

(3)桑褐斑病:又称烂叶病、烂斑病、焦斑病。广布全国各植桑区,主要为害桑叶。发病初期在叶片正反两面可见芝麻粒大小的暗色水浸状病斑,后扩大为近圆形、暗褐色斑,病斑继续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暗褐,中部色淡,直径约2—10mm。病斑正、背两面均生淡红色粉质块,粉质块内有许多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后期变为黑褐色残留在病斑上。病斑周围叶色稍褪绿变黄。防治方法:摘除病叶,减少菌源;选种抗病品种;晚秋落叶后及时合理施肥,桑园冬耕;雨后注意桑园的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减少发病条件;药剂防治,发现20%一30%叶片上有2—3个芝麻粒大小斑点时,马上喷洒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900倍液或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隔10—15天1次,防治2—3次。

(4)桑芽枯病:桑芽枯病多发生在早春枝条上的冬芽附近,围绕冬芽出现暗褐色、油渍状、菱形或椭圆形的病斑,病斑的枝皮干皱,在多雨潮湿情况下,皮层腐烂,容易剥离,并散发出酒精味。发病不久,病斑上出现橙红色小颗粒,围绕冬芽作环状排列,致使冬芽不能萌发。如病情继续发展,多个病斑互相连接并围绕枝条一周时,病斑以上枝条便全部枯死。防治方法:清除病源,冬季及时整枝修剪,减少越冬菌源,早春发现病斑、病枝时,要及时刮除或剪掉并烧毁,剪口用1%的硫酸铜溶液消毒;合理采摘夏秋叶,采叶要留柄,以保护腋芽侵染,晚秋蚕结束后,桑树枝梢要保留5~6片桑叶;合理施肥,桑园施肥要注意氮、磷、钾三元素的配合比例,增施有机肥,秋肥不可施用过晚,以免造成桑树秋后徒长,降低抗寒、抗病能力;发病严重的桑园,可进行全园春伐。

(5)桑炭疽病:主要在秋季为害枝条中下部叶片。病斑初为浅褐色至褐色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斑,四周暗褐色至红褐色,中部灰黄色或浅褐色。湿度大或阴雨连绵时病斑吸水膨胀,出现腐败穿孔,天气干燥病斑中部常裂开。叶脉、叶柄、实生苗根颈部的短线条状病斑呈鲜红至赤褐色,病斑正、背两面均散生有棕褐色至黑色疹状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多个病斑融合后,造成叶片枯焦脱落。实生苗受害重。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秋季及时收集病叶烧毁或沤肥减少菌源;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和桑树专用肥,提高抗病力;夏伐后喷波美4°~5°石硫合剂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消毒;发病季节喷洒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大生M一45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6)桑葚菌核病:桑葚菌核病是肥大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的统称。肥大性菌核病花被厚肿,灰白色,病模膨大,中心有一黑色菌核,病模弄破后散出臭气。缩小性菌核病椹显著缩小,灰白色,质地坚硬,表面有暗褐色细斑,病椹内形成黑色坚硬菌核。小粒性菌核病桑椹各小果染病后,膨大,内生小粒形菌核。病葚灰黑色,容易脱落而残留果轴。四川、江苏、辽宁、浙江、台湾均有发生。防治方法:清除病模,桑园中病模落地后应集中深埋;药剂防治,花期喷洒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0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树冠有良好的防效。

(7)桑萎缩型萎缩病:萎缩型萎缩病又称隐桑、龙头桑、糜桑等,是桑树重要病害。一般先由少数枝条开始发病,逐渐蔓延全株,各植桑区均有发生。发病轻的叶片小、皱缩,裂叶品种叶片变圆,枝条细短,叶序乱,节间短缩。中度染病,枝条顶部或中部腋芽萌发提早,有的生出很多侧枝,全叶黄化,致秋叶早落,春芽早发,没有花葚。染病重的枝条瘦细徒长,病叶小,当全株所有枝条都发病时,顶端病叶长6cm左右,最后致全株枯死。一般自发病开始到末期症状的出现,要数年时间。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严格检疫,禁止从病区引进苗木;病株隔2年进行1次春伐,对轻病株有康复之效;温汤处理接穗,嫁接前接穗用55℃温汤浸泡10分钟,进行物理防治,可起防病之效;治虫防病,菱纹叶蝉卵孵化盛期喷洒10%一遍净(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5%吡虫啉乳油2500倍液,隔30天1次,防治1次或2次。

(8)桑黄化型萎缩病:又称萎缩病、癃桑、猫耳朵、塔桑等。分布在全国各植桑区,70年代以后不少地区暴发成灾。多发生在夏伐后,早的5月上旬始发,6~8月进入发病高峰。病树2~3年后死亡,严重的病株率达60%,使成片桑园被迫毁掉。发病轻者桑枝顶端桑叶缩小变薄,叶脉细,略向背面卷缩,叶色黄化,腋芽早发。发病中等者叶缩小更明显,向后卷缩更严重,色黄质粗,节间短缩,叶序变乱,侧枝细小且多,不座桑果。发病重者叶瘦小似猫耳朵,腋芽不断萌发,细枝成簇丛生,似帚状。一般先由单枝发病,后向全株扩展。防治方法:加强苗木检疫,对无病区或无病桑园进行严格保护;采用脱毒技术,培育桑苗;选栽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加强桑园管理,如春伐复壮,适量采用夏秋叶,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科学施用氮磷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适时喷药消灭传毒昆虫,切断传染途径;发病株率高于30%的桑园则应考虑刨除旧病树,然后重栽。

(9)桑细菌性疫病:主要为害新梢和嫩叶,使叶片出现褐斑或腐烂、卷缩,顶芽枯萎或新梢变黑,致减产20%。常见有黑枯型和缩叶型两种,在高温多湿条件下,两型病部溢出浅黄色粘附物—“溢脓”,干燥后菌脓凝结成有光泽的小珠或呈菌膜状。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冬剪病梢,春剪病芽、病枝,减少菌源;嫁接时严格选择接穗,发现有病接穗及时汰除,苗地发现病苗及时挖除,并喷洒0.7%波尔多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消毒;发病初期用土霉素300~500mg/kg或链霉素100mg/kg或15%链霉素与1.5%土霉素混合液的500倍液喷洒嫩梢、嫩叶,隔7~10天1次,连续3~4次可控制病情扩展。

2.虫害

(1)桑根结线虫:主要为害桑根,在根上形成瘤状肿瘤,即虫瘿,小的似豆粒,大的如鸡蛋,外表呈不规则球状。根瘤初形成时呈黄白色,表面光滑,较坚实,剖开根瘤,肉眼可见半透明的乳白色粒状物,即雌线虫,后根瘤变为褐色至黑色而腐烂。该病造成植株地上部出现似缺肥或缺水症状,病株生长迟缓、变矮、枝条少且纤细,叶小而薄。我国南北各桑植区都有发生。防治方法:培育无病苗木,实行轮作;处理苗木,感染南方根结线虫的桑苗,栽植前把生育期二个月以上的苗木用48~52℃温水浸根20-30分钟,可有效杀死瘤内线虫;土壤消毒,每1000m2用225kg石灰均匀撤在沟中播后耕翻,也可用氨水150-200kg,开沟后覆土压实,隔10天后播种。严重发病的桑园,必须进行轮作,改种禾本科作物3~5年后再栽种桑树。

(2)桑尺蠖:1年发生4代,以第4代3龄左右的幼虫潜入裂隙、草束或平伏在桑树皮外背风处越冬。早春桑芽萌发时将芽吃空或春伐、夏伐后,幼虫先吃完全芽,再吃新萌发芽的叶。成虫昼伏夜出,卵产叶背,刚孵化的幼虫食害桑叶表皮及叶肉。幼虫开始淡绿色,后变成灰褐色,其色泽和体态细如小桑枝。防治方法:冬季束草诱集幼虫,翌春解束集中烧毁;虫口少时采用人工捕杀;90%晶体敌百虫2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在桑芽萌动到脱苞以前喷洒。

(3)桑毛虫:初孵幼虫群集在桑叶背面取食叶肉,叶面现成块透明斑,三龄后分散为害形成大缺刻,仅剩叶脉。为害桑树春芽时,多由外层向内剥食,致冬芽枯凋,影响春蚕饲养。该虫毒毛触及蚕体致蚕中毒,诱发黑斑病。人体接触毒毛,常引发皮炎,有的造成淋巴发炎。防治方法:消除落叶、束草内的幼虫,随时摘除卵叶和捕杀1~2龄群积为害的幼虫;在桑芽萌动到脱苞前,用90%晶体敌百虫2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或50%辛硫磷5000倍液喷杀。

(4)桑天牛:又名褐天牛。一般1~2年发生一代,幼虫经过两次越冬。成虫啃食枝条皮层,在枝条茎部7~10厘米处产卵,常把产卵处上方一圈皮咬伤,使枝条被风折或枯死。卵产于木质部,幼虫孵化后向下蛀食成直的孔道,每隔3~7厘米向外蛀一排粪孔,并继续向下注入根部。防治方法:保护啄木鸟,利用寄生蜂和白僵菌等;捕杀成虫,刺杀产卵痕内的虫卵;用50%杀螟松油1000倍液,从最下一个排粪孔内注入幼虫的蛀孔道;利用农林措施

(5)桑瘿蚊:桑瘿蚊每年1~4月下旬为害桑树嫩芽。雌虫多产卵于托叶与开叶之间的绉摺处,幼虫吸食嫩芽汁液,造成芽、叶畸形,卷缩成“勾头”状,桑芽枯萎,树势矮小,侧枝丛生影响产量。防治方法:首先进行冬耕晒白,减少越冬虫口密度;化学防治可用80%敌敌畏乳油对水1000倍喷杀,喷药15d后才能采桑叶。

(6)桑粉虱:桑粉虱每年5~6月发生最盛,尤其低洼、密植的桑园受害严重。成虫群集产卵于新梢,初期呈斑点,后卷缩枯萎。幼虫分泌甜汁污染桑叶,使桑叶发生煤烟病。防治方法:应抓好冬季清园,清除落叶,消灭越冬蛹;发生初期喷80%敌敌畏1000倍液,喷药15d后才能采桑叶。

(7)桑蓟马:桑蓟马若虫和成虫以锉吸式口器刺破桑叶吸取汁液,被害叶片形成无数凹陷点,以后变成褐色硬化,严重时叶片卷曲。防治方法:可用80%敌敌畏2000倍液,喷药15d后才能采桑叶。

六、采收加工

4~6月果实变红时采收,于沸水中浸烫约5min,用清水淘清,晒干;或将果穗略蒸后晒干。

鲜果采摘时,采用人工手摘、剪采法或网收法采收。剪采法的具体方法是左手拿小盘(或口杯)承接,右手用小剪刀剪断果柄,使桑果轻落入盘(杯)中。网收法是在桑树四周空中布设孔径0.5厘米的棉线网(或小蚕网),然后振动桑枝使成熟的桑果落入网中收集,要防止摔破桑果。以榨汁为目的桑果可人工采摘或在桑树四周地面垫干净的薄膜,然后振动桑枝,使桑果落下后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