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病虫害防治技术

网络转载 2021-04-08 16:29:24

枸杞病虫害防治是枸杞园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枸杞生长季节的管理中,病虫害防治要占到工作量的三分之一。枸杞产量的高低、质量的好坏,虽然与品种、肥料关系密切,但要实现安全、优质、高产的目的,生产出绿色枸杞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优势,关键取决于病虫害防治的水平。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如下:

(一)枸杞炭疽病

症状 枸杞炭疽病俗称黑果病,主要为害青果、嫩枝、叶、蕾、花等。青果染病初在果面上生小黑点或不规则褐斑,遇连阴雨病斑不断扩大,半果或整果变黑,干燥时果实溢缩;湿度大时,病果上长出很多橘红色胶状小点;嫩枝、叶尖、叶缘染病产生褐色半圆形病斑,扩大后变黑,湿度大湿腐状,病部表面出现黏滴状橘红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

病原 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 et Schrenk称围小丛壳,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称胶胞炭疽菌,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盘生在病果表皮下,菌丝体在皮下组织的细胞间隙中集结,形成黑褐色的分生孢子盘,圆盘状,中间凸起,大小100~300μm,刚毛少,后孢子盘顶开果皮及角质层,盘上生分生孢子梗棍棒状,大小12~21×4~5(μm);分生孢子圆筒状,大小11~18×4~6(μm)。分生孢子萌发适宜相对湿度为100%,湿度低于75%不萌发,在水中24小时后大量萌发。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枸杞树上和地面病残果上越冬。翌年春季主要靠雨水把黏结在一起的分生孢子溅击开后传播到幼果、花及蕾上,经伤口或直接侵入,潜育期4~6天,该病在多雨年份,多雨季节扩展快,呈大雨大高峰,小雨小高峰的态势,果面有水膜利于孢子萌发,无雨时孢子在夜间果面有水膜或露滴时萌发,干旱年份或干旱无雨季节发病轻、扩展慢。5月中旬至6月上旬开始发病,7月中旬至8月中旬暴发,为害严重时,病果率高达80%。

防治方法 (1)收获后及时剪去病枝、病果,清除树上和地面上病残果,集中深埋或烧毁。到6月份第一次降雨前再次清除树体和地面上的病残果,减少初侵染源。(2)6月份第一次降雨前先喷一次药,并在药液中加入适量尿素,杀灭越冬病菌,增强树体抗病性。(3)发病后重点抓好降雨后的喷药,喷药时间应在雨后24小时内进行,以防传播后的分生孢子萌发和侵入。(4)发病期,禁止大水漫灌,雨后排除杞园积水,浇水应在上午进行,以控制田间湿度,减少夜间果面结露。(5)发病期及时防蚜、螨,防止害虫携带孢子传病和造成伤口。(6)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使百克乳油800倍液、50%施保功或使百克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可灭丹(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此外有报道在发病初期喷洒红麻炭疽菌或柑橘叶炭疽菌,防效与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相近且无污染,属生物防治法。生产上可试用。

(二)枸杞白粉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两面生近圆形的白色粉状霉斑,后扩大至整个叶片被白粉覆盖,形成白色斑片。

病原 Arthrocladiella mougeotii (Lév.) Vassilk. var. polysporae Z. Y. Zhao.称多孢穆氏节丝壳,属子囊菌门真菌。子囊果散生或略聚生,褐色至黑褐色,直径120~165μm;附属丝28~81根,基部粗糙,带浅黄褐色,短棒状或指状,有的具隔膜,长为子囊果的0.6~1倍,具11~31个子囊;子囊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具柄,大小59~74×14~21(μm),内含2~4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大小13.8~21.3×12~15(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北方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表面越冬,翌年春季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南方病菌有时产生闭囊壳或以菌丝体在寄主上越冬。田间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条件适宜时,孢子萌发产生侵染丝直接从表皮细胞侵入,并在表皮细胞里生出吸器吸收营养,菌丝体则以附着器匍匐于寄主表面,不断扩展蔓延,秋末形成闭囊壳或继续以菌丝体在活体寄主上越冬。

防治方法 (1)秋未冬初清除病残体及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2)田间注意通风透光,不要栽植过密,必要时应疏除过密枝条。(3)发病初期喷洒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50%可灭丹(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0%防霉宝2号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45%晶体石硫合剂15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改用40%福星乳油7000~8000倍液,隔20天1次,防治1次或2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三)根腐病

症状:危害根茎部,发病初须根变褐腐烂,后蔓延至主根发黑腐烂,严重时外皮腐烂剥落,只剩下木质部,最后全株枯死。枸杞根腐病主要危害植株根部及茎基部。病株外观表现为叶片发黄、萎垂。挖起病株剖检根、茎部,可见患部变褐至黑褐色,有的皮层腐烂、脱落,露出木质部。根茎内部维管束亦变褐。潮湿时患部表面有时出现白色至粉红色粉霉病征(病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

病原:有根腐型和腐烂型良种,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壤中越冬,可借助灌溉水、雨水溅射及肥料施用等传播,翌年条件适宜时,厚垣孢子萌发作为初次侵染接种体,从伤口侵入致病。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作为再次侵染接种体而扩大侵染危害。通常植地连作、土质粘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耕地不平、耕作粗放的田块发病较重。肥水管理不当,施肥不足或偏施过施氮肥,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上杂肥,或地下水位高,土壤水分过多等容易诱发本病。

防治方法:(1)叶片发黄、枝条萎缩、侧枝枯死的植株,立即拔除,病穴用5%的石灰乳消毒,以防蔓延。发病初期,用50%的多菌灵1000~1500倍液浇灌根部。(2)整治排灌系统,平整土地,清沟排渍,防止土壤过湿。(3)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避免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4)淋药预防控病。对叶用枸杞,在插条时可用高锰酸钾1000倍液作定根水淋施,插条成活后、病害发生前,最迟于见病后,定期或不定期淋药,预防控制病害。除高锰酸钾液外,还可淋施30% TY乳油1000倍液,或20%抗枯宁水剂600倍液,或15%混合氨基酸锌镁水剂500倍液。3~4次,隔7~15天1次,前密后疏,喷足淋透。

(四)枸杞蚜虫

为害特点:枸杞蚜虫是我国枸杞生产上的重要害虫。成、若蚜群集嫩梢、芽叶基部及叶背刺吸汁液,严重影响枸杞开花结果和生长发育,是枸杞上的三大害虫之一。

形态特征:成虫有翅胎生蚜体长1.9mm,黄绿色。头部黑色,眼瘤不明显。触角6节,黄色,第1、2两节深褐色,第6节端部长于基部,全长较头、胸之和长。前胸狭长与头等宽,中后胸较宽,黑色。足浅黄褐色,腿节和胫节末端及跗节色深,腹部黄褐色,腹管黑色圆筒形,腹末尾片两侧各具2根刚毛,无翅胎生蚜体较有翅蚜肥大,色浅黄,尾片亦浅黄色,两侧各具2~3根刚毛。年生代数不清。以卵在枝条上越冬。

发生规律:4月间枸杞发芽后开始为害,5月盛发,大量成、若虫群集嫩梢、嫩芽上为害,进入炎夏虫口下降,入秋后又复上,9月出现第2次高峰。生产上施用氮肥过多,生长过旺,受害重。主要天敌有瓢虫、草蛉、食蚜蝇等。

防治方法(1)加强杞园管理,采用配力施肥技术,禁止过施氮肥,合理浇水。(2)保护利用天敌;(2)对枸杞蚜虫要进行预测预报,密切注意虫口数量,发现蚜虫增殖时立即喷洒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与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混合喷洒,也可单用35%卵虫净乳油或10%毗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35%硫丹乳油1000倍液防效较高。枸杞蚜虫易产生抗药性,要注意交替和轮换用药。

(五)枸杞木虱

为害特点:成、若虫在叶背把口器插入叶片组织内,刺吸汁液,致叶黄枝瘦,树势衰弱,浆果发育受抑,品质下降,造成春季枝干枯。是枸杞生产上三大害虫之一。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75mm,翅展6mm,形如小蝉,全体黄褐至黑褐色具橙黄色斑纹。复眼大,赤褐色。触角墓节、末节黑色,余黄色;末节尖端有毛。额前具乳头状颊突1对。前胸背板黄褐色至黑褐色;小盾片黄褐色,前、中足腿节黑褐色,余黄色,后足腿节略带黑色余为黄色,胚节末端内侧具黑刺2个,外侧5个。腹部背面褐色,近基部具1蜡白色横带,十分醒目,是识别该虫重要特征之一。端部黄色,余褐色,翅透明,脉纹简单,黄褐色。卵长0.3mm,长椭圆形,具1细如丝的柄,固着在叶土,酷似草晴蚜卵。橙黄色,柄短,密布在叶上别于草蜻始卵。

发生规律:北方年生3~4代,以成虫在土块、树干上、枯枝落叶层、树皮或墙缝处越冬。翌春枸杞发芽时开始活动,把卵产在叶背或叶面,黄色,密集如毛,俗称黄疽,6~7月盛发,成虫常以尾部左右摆动,在田间能短距离疾速飞跃,腹端泌蜜汁。

防治方法(1)秋末冬初或4月中旬前灌水翻土,消灭越冬成虫。(2)4月下旬成虫盛发期喷洒25%扑虱灵乳油1000~15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3000~4000倍液,结果期用25%吡虫啉1500倍喷雾防治隔10~15天1次,防治1次或2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六)枸杞瘿螨

为害特点: 主要危害枸杞,其他寄主不详。以成若螨刺吸叶片、嫩茎和果实,被害细胞受刺激后形成黄绿色圆形隆起的虫瘿,叶片严重扭曲,生长受阻,叶片嫩茎不能食用,果实产量和质量降低。

形态特征:成螨体微小,体长约120.6~388.8um,圆锥形,橙黄色,足4对。

发生规律:以成螨在枸杞植地附近的树隙和其他植物的腋芽内越冬,翌年4月间,当地枸杞冬芽刚绽露,越冬成螨开始出蛰活动,5、6月间枸杞展叶时,出蛰成螨大量转移到枸杞新叶上产卵,孵出的幼螨钻人叶组织内吸食,刺激叶组织形成虫瘿,8、9月间危害达高峰,至11月中旬以后气温降至气℃以下,成螨转入越冬。

防治方法:要抓药剂喷杀。应掌握当地成螨越冬前后及越冬后出瘿成螨大量出现时喷药毒杀。药剂防治应掌握枸杞新叶抽生期连续喷施,保护叶片在展叶成长过程中不受其侵害,从5月初瘿螨出蛰开始活动时,连续喷施50%敌丙油雾剂+柴油(1∶1),3kg/公顷混合液喷施2-3次,也可用普通喷雾器喷施1.8%爱比菌素3000~4000倍液,或20%四螨嗪(阿波罗悬浮剂)2000倍液,成20%速螨酮可湿粉2500~3000倍液,或5%四斗星乳油(苯螨特)1500~2000倍液,2~3次,隔10~15天1次,交替喷施,喷匀喷足。

(七)枸杞负泥虫

为害特点:成虫、幼虫均食叶,以幼虫为主,使叶片呈不规则的缺刻或孔洞,最后仅留叶脉。受害轻者,叶片被排泄物污染,影响生长和结果;大发生时,全株枸杞叶片、嫩梢被害,严重影响枸杞的产量。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型,体长4.5~5.8毫米,体宽2.2~2.8毫米。头、触角、前胸背板、体腹面、小盾片蓝黑色;鞘翅黄褐至红褐,每个鞘翅具5个近圆形黑斑(肩部1个,中部前后各2个)。鞘翅斑点的数目和大小均有变异,有时全部消失。足黄褐至红褐色,一般基节、腿节端部和胫节基部黑色。头部刻点粗密,头顶平坦,中央有一条纵沟,沟中央具一凹窝;触角粗壮,伸达翅肩。前胸背板近于方形,表面较平,散布粗密刻点,基部前的中央有一个椭圆形深凹窝。鞘翅末端圆形,翅面刻点粗大。小盾片刻点行约有4~6个刻点,明显小于翅面其他刻点。卵:橙黄色,长圆形。幼虫:灰黄色,前胸背板黑色,胸足3对发达。蛹:淡黄色。

发生规律:1年约3代,发生很不整齐。老熟入土越冬。5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开始羽化,成虫产卵于叶面或叶背,排成“人”字形。7月上旬出现第一代成虫,7月上旬出现第二代成虫,8月下旬出现第三代成虫。

防治方法:枸杞负泥虫的防治主要以推广无公害防治为主,对于集中连片的应提倡联防联治。(1)、收获后进行冬季清园,清除残枝,并翻耕树下土壤,消灭越冬成虫。(2)、枸杞萌发时,成虫为害严重。用2.5%敌杀死800—1000倍液喷杀。(3) 幼虫及成虫期:用3%高渗笨氧威3500倍液;或5%吡虫啉乳油2000~3000倍液;或用3%高渗苯氧威3000倍液喷布。7-10天喷1次,连续2—3次。摘果前14天禁止喷洒高毒化学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