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论述 三七的常见炮制方法与临床功效

康美中药网整理 2019-12-09 09:53:57

说起三七这一味中药材,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三七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名贵的中药材,很多人都知道它是很好的止血良药,且对治疗跌打损伤的疗效也独到奇特,其临床功效应用大。虽然大家都知道三七具有很好的疗效,但大家又是否知道三七可通过炮制能将其内在药性更加的充分发挥出来,加强其功效而应用于临床不同症状,以使收到更理想的疗效。对于三七的炮制,古今以来均有中医家对其进行了不同炮制方法的研究,现今常用的三七炮制品主要为生三七、三七粉和熟三七等三种,临床多用生三七饮片或三七粉。那么,三七的炮制方法在古今是怎样炮制的呢?不同炮制在临床又如何应用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三七的古代炮制方法

三七的炮制方法历代文献收载极少,明代始见有末(《万氏》)的炮制方法。清代有研用良(《求真》)、焙制(《大成》)的炮制方法。

二、三七的现代炮制方法

1、三七: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2、三七粉:取三七,洗净,干燥,研细粉。

3、熟三七:取净三七,打碎,分开大小块,用食油炸至表面棕黄色,取出,沥去油,放凉,研细粉。或取三七,洗净,蒸透,取出,及时切片,干燥。

三、三七的炮制性状

1、三七:为圆锥形或纺锤形,上端较粗,下端渐细。外表面土黄色或黄褐色,习称“铜皮”,底部有剪断枝根痕,顶部周围有瘤状突起,习称“狮子头”。质坚实,难折断,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类角质,具蜡样光泽,形成层明显,中心可见放射状纹理,并有裂隙,习称“铁骨”,气微,味苦回甜。

2、三七粉:呈灰黄色或黄绿色细粉末,气微,味苦回甜。

3、熟三七:为棕黄色细粉末,略有油气,味微苦。

4、熟三七片:为类圆形薄片,表面棕黄色,角质样,有光泽,质坚硬,易折断,气微,味苦回甜。

四、三七的炮制意义

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归肝经、胃经。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能。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仆肿痛等。

三七生用以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偏胜,具有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会导致出血的特长,对于出血兼有瘀滞者尤为适宜。用于各种出血证及跌打损伤,瘀滞肿痛。

熟三七止血化瘀作用较弱而力偏滋补,多用于身体虚弱,气血不足的患者。

五、三七不同炮制在临床的应用

1、生用

(1)各种出血证:可单味应用,研末吞服;也可配合花蕊石(煅存性)、血余炭同用,以增强化瘀止血之功,用于咳血、吐衄及二便下血,如化血丹(《医学衷中参西录》)。对创伤出血,可研末外敷,能止血定痛,也可配白蜡、乳香、降香、血竭、五倍子、牡蛎各等分,不经火,为末,敷之,如军门止血方(《回生集》)。

(2)跌打损伤,瘀滞肿痛:常与当归、苏木末、川芎,炒赤芍药等同用,具活血止痛作用,用于损伤瘀血,红肿疼痛,如活血止痛汤(《大成》)。

(3)赤痢血痢:单味三七研末,米泔水调服(《濒湖集简方》)。

(4)大肠下血:单味三七研末,同淡白酒调服。加五分入四物汤亦可(《濒湖集简方》)。

(5)产后血多:单味三七研末,米汤服一钱(《濒湖集简方》)。

(6)刀伤:配龙骨、象皮、血竭等各等分,为末,温酒下。或掺上,如七宝散(《纲目拾遗》)。

(7)上消化道出血(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及慢性胃炎出血等):单用三七粉,每次服1.5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止血效果显著。

(8)胸胁迸伤:配白芥子、桃仁各1.5g,研末,每日服2次,治疗胸胁迸伤效果明显。

(9)肝病:单用三七粉lg,每日3次,连服1个月,对45例不明原因及肝疾病引起的谷丙转氨酶增高病人,其中44例谷丙转氨酶下降。

(10)心绞痛:单用三七粉口服2~3g/日分2~3次,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效果明显。

2、制用

临床用药习惯,认为三七是“生撵熟补”,故熟三七有补血、强壮补虚的作用,用于身体虚弱、气血不足,症见面色苍白,头昏眼花,四肢无力,食欲不振,如参茸三七补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