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天的古今炮制方法沿革

康美中药网整理 2019-12-06 16:47:03

巴戟天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据古籍和现代文献记载,在古代,巴戟天炮制方法有净制、炒制、盐制、药汁制、酒制等;在现代,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试验条件,巴戟天的炮制工艺、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及炮制对药效学的影响被深入、系统地研究。这可为科学地制订巴戟天的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提供参考,进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巴戟天的古今炮制方法沿革。

巴戟天的古今炮制方法沿革

一、巴戟天的古代炮制方法

1.净制

东汉·华佗《华氏中藏经》和晋《肘后备急方》中最早见有巴戟天“去心”的记载;《太平圣惠方》中有“去苗”的记载;“去心”的方法在《本草经集注》《备急千金要方》《新修本草》中均被记载为“锤破”;《证类本草》中有“槌破去心”的记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也有“锉”的记载;《本经逢原》中有“酒浸去心”的记载;《得配本草》中有“滚水去心”的记载;《圣济总录》中有“米泔浸去心”的记载;《冯氏锦囊秘录》中有“水煮去心” “酒洗去心”的记载;《炮炙大法》中有“若急用只以温水浸软去心也”的记载;《胎产心法》中有“酒洗去骨”“酒浸去骨”的记载。

2.炒制

宋· 寇宗奭《图经衍义本草》中有“有人嗜酒,日须五七杯,后患脚气甚危,或教以巴戟半两,糯米同炒,米微转色,不用米”的记载;《博济方》中有“糯米炒,候赤黄色,米不用”“去心,以陈粟米同炒令黄色”的记载;《圣济总录》中有“米泔浸一宿,焙一两”“去心,糯米炒,候米赤黄,去米不用”的记载;《古方医统大全》记载巴戟天炮制方法为“炒”;《医学纲目》对巴戟天有 “去心炒”的记载;《圣济总录》中有“去心,麸炒黑”“去心微炒”“糯米同炒”“去心炒黄”的记载;《笔花医镜》提及巴戟天的炮制方法为“炒”;《外科大成》中有“汤泡去心微焙”的记载。

3.盐制

包括盐浸、盐煮、盐泡、盐炒等。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有“盐汤浸打去心”的记载,这是首次将盐制用于巴戟天炮制的记载,且一直沿用至今;在《奇效良方》中有“去心,青盐酒煮”的记载;明· 李梴《医学入门》有“盐水煮,去心”的记载;明· 王肯堂《证治准绳》中有“巴戟肉,盐汤浸”的记载;明· 龚廷贤《寿世保元》中有“盐水泡,去心”的记载;《傅青主女科歌括》以及《竹泉生女科集要》中有“巴戟天盐水浸”的记载;《王旭高临证医案》中有“巴戟肉,盐水炒”的记载。巴戟天是补肾壮阳药,而盐性寒,有补肾、软坚、凉血解毒的作用,用盐制巴戟天可引药入肾,达到助阳补肾之功。目前,盐制巴戟天应用较广泛。

4.药汁制

(1)甘草水制

明· 张洁《仁术便览》中载有“甘草汤浸去心”的记载;《景岳全书》中有“巴戟,甘草汤炒”“巴戟肉,甘草汤炒”的记载;明末· 缪希雍《先醒斋广医学笔记》中有“甘草汁煮,去骨”的记载;《成方切用》中有“甘草汤浸剥炒”的记载。甘草水制巴戟天,使其补益作用增强,可补肾、益气、养血,用于治疗脾肾亏虚、胸中短气等证。甘草水制巴戟天也是现今巴戟天的主要炮制方法之一。

(2)枸杞汤制

明· 张洁《仁术便览》对巴戟天有“枸杞汤浸者”的记载;《景岳全书》中载有“枸杞汤洗,炒”。

(3)金樱子汁制

《得配本草》中对巴戟天有“摄精,金樱子汁拌炒”的记载。

(4)枸杞子、酒、菊花合制

《雷公炮炙论》中最早有“凡使巴戟天,须用枸杞子汤浸一宿,待稍软漉出,却用酒浸一伏时又漉出,用菊花同熬令焦黄,去菊花,布拭令干用”的记载。此后,《本草纲目》《炮制大法》《一草亭目科全书· 异授眼科》《本草述钩元》《修事指南》等也记载了此法。《得配本草》中有“滚水浸去心;助阳,枸杞子煎汁浸蒸;去风湿,好酒拌炒;理肾气,菊花同煮”的记载。

5.酒制

包括酒浸、酒煮、酒焙、酒炒、酒洗和酒蒸等。酒制巴戟天,是该药应用较早、记载较多的一种炮制方法。历代炮制以酒浸、酒焙较多用,明清时期尤为突出。在《银海精微》中最早见有“酒浸一宿,去皮心”的记载。此后,文献又记载了酒煮、酒焙、酒炒、酒洗和酒蒸等炮制方法。《博济方》中有“去心,用无灰酒煮五七沸以来,却晒或焙干”的记载;宋· 赵佶《圣济总录》中有“去心,酒浸焙”“去心,用无灰酒煮”的记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有“凡先去心,以酒浸一昼夜,剉焙干便”的记载;《类编朱氏集验医方》中有“酒煮去心”的记载;《瑞竹堂经验方》中有“去心,酒浸炒”,亦有“酒浸炒,去心”的记载;《医宗必读》中有“酒炒焙”的记载;《本草蒙筌》载“巴戟天制须酒浸,过宿曝干”;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今法,惟以酒浸一宿,剉焙入药,若急用,只以温水浸软去心也”的记载;《惠直堂经验方》记载巴戟天的炮制方法为“酒蒸”。清代多沿用酒制,其中要求“酒浸”的较多。如,《医宗说约》中有“去骨,酒洗”的记载;《玉楸药解》中有“去梗,酒浸,蒸晒”的记载;《本草从新》、《本草求真》先后有“去心,酒浸焙用”的记载;《得配本草》中有 “去风湿,好酒拌炒”的记载。酒能行能散、通经活络,巴戟天借酒力可增强温肾助阳、祛风湿之功。虽然该种炮制方法没有被201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但是部分地区仍在应用。

6.其他辅料制

面制: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有“去心,面炒”的记载。油制:仅在《普济方》中有“油炸焙干用”的记载。盐酒合制:仅在《奇效良方》中有“去心,青盐酒煮”的记载。

二、巴戟天的炮制传统理论与现代炮制研究

1.传统理论

《中药炮制学》记载:“生巴戟天补肝肾、强筋骨、祛风除湿力胜;盐巴戟天功专入肾,且温而不燥,增强补肾助阳作用,久服无伤阴之弊;甘草制巴戟天增强补益作用,长于补肾助阳、益气养血;酒制巴戟天增强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作用”。

2.现代炮制研究

巴戟天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葸醌化合物:甲基异茜草素,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1-羟基蒽醌,1-羟基-2-甲基蒽醌,1,6-二羟基-2,4-二甲氧基蒽醌,大黄素甲醚,2-甲基蒽醌等。环烯醚萜苷:水晶兰苷,四乙酰车叶草苷。其他尚有有机酸类:琥珀酸,棕榈酸等。低聚糖类,氨基酸类及微量元素等。

动物实验表明,巴戟天能显著增加小鼠体重,并延长持续游泳时间。用未成年小白鼠,按ACTH生物活性检定法试验,结果证明巴戟天具有抑制小鼠胸腺萎缩及增加其血中白细胞数的功能。巴戟天提取物具有增加血中皮质酮含量的作用,其活性可能是由于下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受到刺激所致。

比较巴戟天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发现巴戟天经盐炙后,紫外光谱发生了明显变化,薄层色谱和无机元素含量也有所改变。巴戟天传统用药要求“去心”,文献认为去心目的是“免人烦躁”。据现代研究,巴戟天的“木心”与根皮的化学成分有一定的差异。其微量元素锌、铁、锰等根皮含量较高。而有毒的铅则在木心中含量较高,其他有关的化学成分也有一定的差别。采用HPLC法,测定巴戟天炮制品中水晶兰苷的含量,结果表明巴戟天不同炮制品中水晶兰苷含量与生品比较有较大差异,生巴戟天、巴戟肉、盐巴戟天、制巴戟天中水晶兰苷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3.92、9.10、9.21、12.86毫克/克。

结合去心难易程度与游离蒽醌含量综合考虑,巴戟天蒸制去心的工艺为:取净巴戟天段,抢水冲洗,置蒸制容器内,武火加热至蒸汽饱和时,改用文火蒸制15~20分钟,取出,塑料薄膜覆盖保温,趁热抽去木心,晾至六成干,切段,60℃干燥2.5小时[12]。用正交设计实验对制巴戟天、盐巴戟天炮制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制巴戟天的较佳炮制工艺为:取净巴戟天,置入等量甘草汁(相当6%甘草)中浸润约10分钟,倒入锅中,8~10分钟拌炒至甘草汁被吸尽,取出,趁热抽去木心,切段,干燥。盐巴戟天的较佳炮制工艺为:取巴戟天于80ml/L,的食盐水中浸泡20分钟,蒸15分钟。

三、小结

纵观巴戟天的炮制历史沿革,其经历了一个从简到繁,又从繁到简的发展过程。从唐代至清代约有49部文献记载了巴戟天的不同炮制方法,如酒制(酒煮、酒焙、酒炒、酒浸、酒洗、酒蒸等)、盐制(盐浸、盐煮、盐泡等)、米制、面制、油制、炒制、火炮、药汁制(甘草水制、枸杞汤制、菊花汤制、金樱子汁制等)等,其中很多炮制品种已被淘汰,如米泔浸、枸杞汤浸等,真正沿用至今的只有巴戟肉、盐制巴戟天、药汁制巴戟天、酒制巴戟天4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