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生长情况调查(二)

康美中药网原创 2014-06-13 10:15:01

6月10日上午,我们相约亳州农作物专家王峰先生,一起来到了大杨镇张土楼一带进行实地考察,就上周调查的白芍生病情况继续跟进。

沿途经过20余公里,这里有30%的白芍都遭受此类病菌的感染,主要是叶面变黄、变干,有的整块地除了两头有树荫遮蔽的地方,中间受阳光照射时间长的植株都变成黄叶。据当地老百姓反映:我们这里种植白芍已有好几代人,从没见过这么严重的病况,可能是使用的农药没有原来的药效好了,再一个就是原来都是有机肥现在都施化肥了,这些肥料损坏土质等原因。

白芍生长情况调查(二)

这块地里的白芍叶面才开始枯黄,如不及时治疗,后果更加严重。

专家在5月初听到这个消息,已进行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并对这种病因进行仔细研究,最后确诊白芍是生了白绢病,一种常见的植株根部疾病。原来没有发现这种病况,是因为不具备发病条件,现在随着土质的污染以及肥料不符合要求等因素,感染了此类病菌,而且蔓延较为迅速。一般情况下,植株受害后,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地上部分的叶片变小变黄。在潮湿条件下,受害的根茎表面或近地面土表覆有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后期在菌丝体内形成很多油菜籽状的小菌核,初为白色,后渐变为淡黄色至黄褐色,以后变茶褐色。菌丝逐渐向下延伸及根部,引起根腐,严重时导致整株死亡。

白芍生长情况调查(二)

药农向专家请教

据【百度百科】了解:白绢病病菌是一种根部习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根上越冬,第二年温度适宜时,产生新的菌丝体,病菌在土壤中可随地表水流进行传播,菌丝依靠生长在土中蔓延,侵染苗木根部或根茎。 病菌喜高温,因此病害多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生,6月上旬开始发病,7—8月气温上升至30℃左右时为发病盛期,9月末停止发病。高温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气温30—38度,经3天菌核即可萌发,再经8—9天又可形成新的菌核。 

在酸性至中性的土壤和沙质土壤中易发病;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特别是在连续干旱后遇雨可促进菌核萌发,增加对寄主侵染的机会;连作地由于土壤中病菌积累多,苗木也易发病;在粘土地、排水不良、肥力不足、苗木生长纤弱或密度过大的苗圃发病重。根茎部受日灼伤的苗木也易感病。

专家已根据病情调配相关农药配方进行综合治疗,一种是对叶面进行喷洒,缓解叶面的黄枯的现象;另一种是施到根部,直接杀灭病菌,双管并下,同时进行治疗。前期有药农按此方法进行喷洒,有的田块已发挥作用,叶面黄枯现象得到控制;但有的田块则没起作用,变得更加枯黄。是不是药不对症?还是有病菌不同?专家团队将继续进行调换药方,力争尽快挽救这批生病白芍。

 

白芍生长情况调查(二)

当地媒体关注

白芍生病事件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不仅受到广大白芍药商的关注,还有药农朋友们的殷切期盼。康美中药网将对今年白芍的生长跟踪到底,直到找到最佳的治疗配方,保护好我们的“四大亳药”之首——亳芍!请继续关注《白芍生长情况调查》系列报道。

 

本文为康美中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康美中药网”并附加超链接“www.kmzyw.com.cn”,不允许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下以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若经发现,本站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