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樊学鸿先生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制剂专业,医疗行业工作经验近20年,历经医药行业销售、互联网医学教育、医药营销咨询服务、创业等多范畴工作内容,后发起了北京市源本中医研究院,作为独立的第三方研究机构对古典中医进行系统研究。7年前樊学鸿先生初学中医,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他感受到学习中医理论并将中医理论实践于临床,仅仅使用标准教材是非常困难的,而古典医学由于语言环境和语义已经和当代差别非常巨大,因此造成了现代人很难明白经典中医究竟探讨的是什么样的医学,于是萌生了要自己创出一套适用于大众的中医知识、中医学习系统。
中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中医在世界各地伴随着中国文化逐渐兴起,本报记者有幸采访了北京市源本中医研究院创始人樊学鸿老师。
樊学鸿老师接受采访
记者:樊院长,作为药科理工男出身,您从医著书的初衷是什么?
樊学鸿老师:中医是我们国家医学的精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复杂中医的极简思考》这本书回答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所有人来讲怎么样快速理解中医是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二是对学习中医的人来讲,这是一次机会,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学习中医的不同思路,可以从这本书中读到如何用现代人的思维去理解和学习古典中医。虽然我是学习中医药专业的,但是在学习中医入门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困难的。一方面是语言的原因,在学习古典医学的时候,在语言上有很大的障碍;第二方面是,我们在使用现在的医学教材来学中医的时候会发现,虽然教材是系统化的,但是它的每一个模块都是切割的,没有一条线索将所有内容贯穿,很难理清内在线索,这对于新入门的中医学者来说,理解中医理论的完整性是非常困难的。当我学了多年之后,我们医疗团队做了很多研究,之后发现是有路径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快速了解中医,学习中医,当用“气”作为中医的核心线索,中医看起来将是一套完整的能量代谢医学,结构清晰完整,学习速度很快,所以我就开始写作《复杂中医的极简思考》这本书。有一些深入研究西医的朋友看过以后,也认为这样的表达确实可以把整个中医的各个模块完整的表达出来。
记者: 樊老师,您是中医专家又是北京市源本中医研究院创始人,在此可否谈谈您对中医在世界医学发展的现状有何见解?
樊学鸿老师:我经常到国外考察,中医在国外的发展,并不像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样子。中医在世界范围内并不是一个主流的医学。一方面,第三方的保险介入的不够,患者支付意愿不足,一方面,由于在国外从业的中医生所运用的知识也是从国内传出去的,而被传出去的内容也不完全来自于古典中医,因此存在偏差。很多时候,从消费者角度来讲,他们并不认为中医是可以治病的,而认为是一种放松的方法,很多时候误解为按摩拔罐。但实际上,中医是可以治疗疾病的,而且治疗能力是非常强大的。
在现代医学出现之前,中医是一套独立的学科,它足以应对所有的疾病,包括现在世界医学都难以攻克的肿瘤,历史上早有记载。
在国内,中医发展的也不是特别好,这个问题不是在今天发生的,而是100多年前,西方医学开始进入我国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在清朝,温病派成为主流,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开始远离传统医学。解放之后,像刘渡舟、麻瑞亭这样的老先生,他们在中医治病方面很厉害,但并没有完整而系统的传承下来,很多精髓已经不在,我们现在人的知识结构也已经发生变化,多由数学、物理、化学等等背景知识,和古人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同一个词跟之前的解释就很不一样。
在70、80、90后成为中流砥柱的时候,中医已不再像古代那样被人重视。我曾经解读过一份调研报告,有近49%的中医从业者认为中医的疗效不会太快,但这并不代表中医的实际疗效不快,只是表明现在很多中医对中医没有足够信心,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遗憾的现状,这需要我们当代人做更多的努力去传承古代的中医的力量,付出更多努力去改变!
记者:樊院长,您刚谈到《复杂中医的极简思考》、《气道中医》两本书,可否谈谈二者的区别和相同之处。
樊学鸿老师:《复杂中医的极简思考》、《气道中医》这两本书,开始是写成一本了,后来出版社认为还是有所区别的,就把它分开了。两本书同样使用了“极简思考”的模式,语言现代化、科学化、结构化,直指中医原理,明确诊断和治疗逻辑。
《复杂中医的极简思考》这本书目的很明确,把中医解读成一套科学理论,而不是看起来阴阳五行是哲学、五脏六腑是解剖学、药物是四气五味。现代人有一个特别常见的现象,听类似于《养生堂》的很多老师讲课的时候,感觉都对,但是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什么药物或者什么治疗完全不清楚了,所以经常误解有时候老师说某东西可以吃,有时候老师说不可以吃,究竟应该怎么办?其实,我们需要一个内在的线索,我们设定这个线索是气,当你从“气”的角度去理解中医的时候,你会知道阴阳五行、五脏六腑、中医中药、针灸都是在谈“气”。《复杂中医的极简思考》这本书就是解决一个认识的问题,用现代的表达方式表达出一套能量代谢科学,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完整的理解中医。
《气道中医》是用“气”的逻辑去解读伤寒论,不学医学的人看了这本书也能很快明白疾病的原理和治疗方法。这本书把人体分为六个模块,每个模块能发生的疾病是有限的,对待有限的症状,使用特定的治疗方法,包括用针灸和药物,当我们这样去解读之后,任何疾病我们都可以放到这个框架里面,可以很容易找到针灸和药物治疗的方案,针灸和用药是相辅相成的。当有了第一本书的基础,就知道我们用“气”的逻辑去演绎疾病的发生、进展、诊断、治疗,就一定能看懂这本书。这本书核心解决了临床使用的问题。
记者:中医治疗究竟疗效快慢,强弱如何?可以成为主流医学吗?可以解决当前的疑难疾病吗?
樊学鸿老师:在这里,我举几个例子。我的患者里面,有一位女士鼻炎的病程超过20年,她当时还伴有咳嗽。我们的团队看到她状况的时候,为她做了一次针灸,十分钟之后,她鼻炎的症状明显减轻,咳嗽也好了,很多人听到这个情况会感觉到奇怪,其实这样的情况不是第一次出现,而是可以反复重现。另外一个案例是一位老太太被诊断为膀胱癌,当我见到她第一面的时候,我告诉她她已经好了。因为当我见到她的时候,她正盖着被子在晒太阳发汗,如果我来为她治疗,第一个步骤也是发汗,而当时这位老太太已经完成了。当天这位老太太就没有再尿血了,第二天也没有,之后给了她吃了一个很简单的中成药,她服用之后就没事了,这个事情在她所在的单位被传为神话。其实这个在伤寒论里面是最基础的治疗,即使我们现代人不知道这是什么理论,我们也应该告诉更多的人,在类似疾病来临的时候不用害怕。还有一位先生,眼睛严重看不清,视距不超过两米,情况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为他做了一次针灸。针扎下去,一分钟左右他就完全看清楚了。这才是中医本来的样子,不管针灸还是用药都应该很快,站在不同角度来看待疾病的时候,中医显示出来的效能可能和我们熟悉的现代医学完全不同,其速度完全不同于现代医学的理解,其效能在很多所谓的疑难疾病上超越了现代医学,因此我们作为一群信奉古典中医的中医人,有理由相信,借助现代研究方法和现代传播手段,中医可以在20年成为世界上的主流医学,帮助更多人解决健康问题。
记者:在今天采访的最后阶段,樊老师您还有哪些内容跟读者分享的吗?
樊学鸿老师:作为我本人,学中医的过程很复杂,我阅读了很多的书籍,我试图把内容表达的更加简单。很多读我书的人,第一感觉是:挺好的,但不清楚书里的话究竟有多重要。很多观点都是我们经过思考得到的闪光点,当你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你回过头来看,书里面都有写到了。我们的医疗团队在临床当中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有很多困惑的点,这本书为这些困惑点做了详细解答。书表达信息是平的,我们阅读的时候可能不知道重点在哪里,但真正碰到问题的时候,回过头来看,会发现书里都有讲到。
学过中医的人读这本书,会从这本书里找到更多的线索,可能会产生更多冲撞或疑问,但本书让他们产生冲撞的点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我们的解答不完全正确,但这些冲撞一旦得到回答和突破,学中医人的技能就会有一个新的提升。我鼓励更多对中医有关注的人,读过这两本书,我们可以更大范围地来探讨中医,“理越辩越明”我们的目的是中医能在当代被更大地发扬,以一种突破常规的方式、突破常规的想象来让大家重新认识中医。我们致力于为中医在当代重新崛起尽我们的一份力量。
{{item.nickName}}
{{item.createTime}}
回复{{item.parentNickName}}:{{item.commentContent}}
{{item.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