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中药价格翻番增长,一边是招标采购不断压低药品价格,中药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我省中药企业面临的一大困境。在刚刚召开的陕西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商洛代表团彭学章代表就此建议,抓“药匣子”工程应与抓“米袋子”工程一样,从管理体制弊端入手,建立起区别于西药的完善的中药管理体系。
彭学章分析,由于体制不顺、多头管理、研发不足等因素,虽然国人对中药的认识得到不断改观,但与西药疗效快等优势相比,中药在我国医药市场中已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就我省而言,我省早在十五期间就提出了陕南中药发展规划,但在政府层面并无一个关于中医药发展专门管理、协调机构,相关部门各自为战,整体效益不高。
另一方面,他指出,近些年来,国家为治理药价虚高,一直坚持药品降价等政策措施,但是却导致了基本药物招标中“唯低价是取”的政策导向,直接导致了不正常的“药价虚低”,对保障药品质量和持续供应存在一定的隐患。一些不具有规模、产品、品牌优势的中小企业,为了在竞标中寻找“活路”,往往以次充好,一味降低生产成本,为生产假劣药品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建议尽快设定中药指导价
在我省已出台的《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明确指出中药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十二五”期间,国家会出台更多的鼓励政策,包括支持中医药企业上市。为了推动我省中药产业健康发展,彭学章建议我省按照中医药发展自有的轨迹和特有的规律,尽快建立起完善的中药管理体制,制定药物招标上限和下限的合理平台,搞好基础调研,科学计算设定一个合理的平台招标价格和指导价,对于中药这种高度依赖原材料的行业,慎重、理性调整中药基本药物价格,维护中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item.nickName}}
{{item.createTime}}
回复{{item.parentNickName}}:{{item.commentContent}}
{{item.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