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5年,我市将实现城乡中医药服务网络全覆盖、健康产业大发展,跻身全国中医药工作第一方阵。到2020年,构建起现代一流的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继承创新体系和健康产业促进体系,服务能力与城乡居民的需求相适应,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中的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记者昨天从市卫生局获悉,我市《中医药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已经制定完成,计划利用10年时间实现我市由中医药大市向中医药强市的跨越。
打造精品化中医特色专科
强化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大力实施“精品化突破、集群式发展”战略,按照专业覆盖齐全、地区分布合理、特色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的要求,鼓励和支持申报国家级、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加强市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与发展。到2015年,力争建成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5个,每所县级中医院至少拥有1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或1个市级重点中医专科。建成5个以上省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室和2个以上国家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室,创建100个“中医优质护理服务”病区。
实施中医药人才提升工程
重点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每三年组织一次石家庄市“十大名中医”和“中医药拔尖人才”评选,努力造就一批医德高尚、技术精湛、服务优质的中医大家和领军人物。到2015年,全市拥有10名以上省级名中医,培养50名学科带头人,其中有3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10名硕士研究生导师。完善中医药师承制度,深入开展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带徒工作。加强县乡村三级实用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市中医院设立全市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中心,通过进修培训、在职培训等方式,到2015年,培训300名县级中医院专科技术骨干,500名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及中医全科医师。依托省会高等中医药教育机构,为乡村定向培养1000名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
做大做强民营中医医疗机构
科学合理设置和布局民营中医医疗机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能够填补省会空白、技术含量高、具有较大规模的中医专科医院和特色医疗机构。鼓励和引导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强强联合、兼并扩张,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向高水平、高技术含量的大型医疗集团发展。到2015年,民营中医医疗机构门诊人次占全市中医医疗机构门诊总人次的8%,出院人次占全市中医医疗机构出院总人次的6%。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在科研课题招标及成果鉴定、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人才培养、继续教育、等级评审、参加学术活动、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资格认定等方面享有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同等待遇。开展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工作,加强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监管,对不当牟利、损害患者合法利益的,依法惩处并追究法律责任。
促进中医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文化积淀,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中医医疗机构在建筑风格、环境建设、管理理念、制度建设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征。2013年,市中医院创建成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每个县级中医院建立一个不少于100平方米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园地,每个综合医院的中医科设立中医药文化宣传橱窗,打造1-2个中医药文化宣传主题公园。组建中医药养生保健专家讲师团,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军营、进家庭、进社区、进农村“六进”活动,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保健意识。从2012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省会“国医节”,让更多的群众了解中医药、感受中医药、使用中医药。
{{item.nickName}}
{{item.createTime}}
回复{{item.parentNickName}}:{{item.commentContent}}
{{item.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