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泻为何步入低谷

康美中药网 2012-03-20 16:35:00

泽泻是常用的大宗地产药材,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是利小便、清湿热、除水肿、控高血脂的良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历次版本均有收载。作为四川、福建两地著名的地道药材,近日它的价格为何一落千丈,由高价时25元降为7元,导致囤积者大亏血本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愿同药界同仁切磋。

一、生产周期短。

泽泻作为传统的大宗地产药材,是野生变家种最早的品种之一。原野生于湖泊淤浅的沼泽地带。经过人工培植之后,具有粗生快长的特点,成为短期经济作物。从立秋前,1--2天移植在水稻田,当年冬至后就可以起挖,一般经100--120天,经过水洗,上炕烘烤,按只头大小分成等级,就成药用商品了。亩产300公斤,优质的高产可达400公斤。

二、产量供大于求。

2009年秋季泽泻价格仅5--6元/公斤,而麦冬的价格为18--20元/公斤。经营大户们见泽泻连续几年的价格都在底线上,炒作有利可图,纷纷投入巨资吸纳大货囤积,导致产区相争货源,价格上浮。由于操纵有序、凝聚有力,到了2010年秋季价格一路猛升,泽泻价格在秋季上扬为20--24元/公斤。药农们见泽泻价格是平常年份的4--5倍,种植面积盲目扩大,产量锐增。尽管在2011年秋季回落到16--18元/公斤,但种植泽泻热仍不减。连续两年的高价位,不仅在主产区得到了空前飞跃的种植,在次产区也得到长足发展,纷纷压缩水稻、粮食的种植面积,扩大泽泻的生产规模,导致泽泻产量翻番。

三、精明的庄家退出。

从2010年秋季经营大户投入巨资吸纳大货运作,由秋季产新的15--17元/公斤,跟风者众多,产区上、市场上大有人在,多则上百吨,少者也在10--8吨的。造成产区无大货可供的假象,由平转畅,价格高达22--24元。经过近一年的操纵,2011年冬季庄家退局,散户们始料不及,纷纷抛货,价格节节下降,是导致价格下降的重要原因。集中放货,深怕套牢,经营户们吸纳货源价格多数在20元以上,扬言泽泻价格要突破60元大关,结果货源集中出售,全线崩溃,事与愿违,价格步步回落,从17元一直降为目前的7元/公斤。虽然价格接近生产底线价格,在主产区大货走动仍不尽人意。

四、泽泻价格后势分析。

近两年来,泽泻无论是在四川主产区的眉山、灌县,还是在次产区的福建、广西、江西都有突飞猛进扩大,产量锐减,产大于销。而社会用量是刚性的,绝不会以种植多少而左右,炒作操纵也不是唯一打开金库的金钥匙。失败是成功之母,让我们记住这用金钱换来的教训:高价位时莫起风,一切顺其自然吧,按市场规律办事。目前存入大货的经营者,泽泻该抛的就抛,因为夏季泽泻容易生虫变质。况且在主产区尽管泽泻回落到5--6元/公斤,仍有人种植,因为上半年种植地在春天、夏天可种其它经济作物,比种粮食和水稻强的多,药农有利可图,何乐而不为呢?近两年内泽泻价格绝不会起死回生,小小波动在所难免,望经营者该出手时就出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