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自古就是道地药材产地,直至今日仍有很多地区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全省“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战略正在稳步推进,但中药材这个传统产业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资源禀赋,丘陵山区发展中药材产业得天独厚;市场前景,全国乃至世界需求量正在刚性增长;产业状态,我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这些都为我省中药材产业提供了跨越发展的契机。如果在市场培育、产业升级上做足文章,中药材定会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新亮点。
天赋资源 三晋自古出好药
我省是传统中药材产区,而且不乏叫响全国的优势品种。正北芪、潞党参都是因产地得名。早在清朝,北岳恒山的黄芪就以名贵特产进贡朝廷,后来还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名贵药材。古潞州(今长治一带)因为所产党参品质超群,被医家誉为“长参之宝地”。今天,用科学方法测定也是如此,数百年来这些药材盛名不虚。浑源黄芪总皂苷含量最高能达到0.38%,超过药典规定标准的9.5倍;再如陵川党参,身粗条长,质厚味纯,含糖量5.9%以上,皂甙1.32%以上,党参浸出物56.2%以上,都远远超出药典规定指标。
潞党参、正北芪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目前我省探明的中药材种类有1116种,其中植物药953种,占全国《中药汇编》收载中药材数量的25%。大宗中药材道地品种连翘、黄芩、黄芪、柴胡、党参等年产量分别占该品种全国总产量的50%、40%、30%、25%和20%以上。近些年引进的品种也已形成优势,其中地黄和远志产量分别占全国产量的50%和40%,规模优势明显。
盛产药材且品质卓越,得益于我省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山区面积广大,昼夜温差大,且同一区域内海拔高度差异大,药材资源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相互交错。北部适宜种植黄芪、台党参、款冬花等品种,中南部适宜种植潞党参、黄芩、连翘、柴胡、远志、山药、山茱萸等品种。我省以灰钙土、黄绵土、砂壤土等为主的土壤适宜多种药材生长。此外降水量较少,加之降雨季节较为集中,雨热同期,尤其适宜以根茎入药的道地药材品种。这些自然条件对我省中药材生产发展极为有利。
产业滞后 诸多商机待发掘
优良的资源禀赋背后是巨大的商机,农民藉此增收的路径亦更为宽阔。近年来,由于山西优势道地药材资源的潜力、中医药前沿科技的推动力以及中药材市场的拉动力,我省中药材产业再次迎来新发展,中药材也成为很多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在一些主产县,如陵川、浑源、和顺、安泽等,中药材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已经超过50%。陵川县六泉乡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的70%,人均药材收入200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浑源县近年来每年以2万亩的速度推进黄芪规模发展,目前全县黄芪面积24万亩,农民人均黄芪收入达1000元以上,2011年全县黄芪产业总收入达2亿元。
我省中药工业发展也很迅速。亚宝、振东等大型龙头中药材加工企业已经具备了领军行业的气质。一批区域性制药企业如华康、安特、康宝等生产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断壮大。除了传统中成药,这些企业还研发出了颇有市场潜力的新药,而且大多以山西道地药材为原料。参芪扶正液、复方苦参注射液等药已经成为医药市场的新宠,我省企业生产的山楂叶(果)提取物总黄酮则已占到全国市场的90%。在研发和加工能力上,本土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实力。
但个别品种和企业的繁盛并不意味着我省中药材产业的整体崛起。目前全省中药材加工企业数量达126家,但由于规模小,特色品种少,对整个中药材产业的拉动作用尚不明显。这些企业的年加工量不足中药材年产量的15%,年销售收入仅占全国中医药行业总销售收入的不足2%,利润仅占1%。龙头企业引导乏力,没有拳头特色品种,大部分药材只能以原料出售。附加值低,这是制约我省中药产业发展的主要症结。
从产地来看,还处于自然分布状态,布局分散、基地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真正能称为标准化基地的为数不多,能形成主导产业的品种还在少数。除了几个传统的特色县、个别的专业村外,依靠资源丰富的药材致富的农民占比过低。在基地建设上,与国内一些中药材强县还难以形成竞争。
另一关键症结就是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国内能数得出的药材强县强市,如河北的安国、安徽亳州、广西玉林、河南禹州等等,其资源禀赋并不见得优于我省一些县市,但却能靠药材撑起一方经济。最突出的因素就在于市场体系完备。他们无一不具有大大小小多个专业市场,即便自然资源不优,同样能够掌控市场。目前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30万亩左右,已经占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的6.9%,一些品种甚至占到了全国的十之三四甚至半壁江山,但并没有真正的市场话语权。全省至今还没有一个药材大型交易市场或集散中心,不能不说是山西药材产业的短板。
补齐短板 壮大才有话语权
居于深山,再茂盛也是草,只有被采摘、经炮制才能变成救人的药。产业也是如此,若不开发,若不做大,品质再高、产量再大都是浮云。
恒山、太行山、太岳山、晋南边山丘陵产区,我省有四大中药材优势产区,品质卓越,所欠的只是市场开发。中医药费用低廉、运用灵活,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优势,需求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相关资料显示,全球草药市场值达300亿美元,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已有120个国家和地区从中国进口天然药材。
同样,应该把我省“513”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政策,延伸到药材加工企业,使其与其他龙头企业享受同等政策。目前,我省已经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可以从中选择有较大规模的中药企业重点扶持,培育本省的大品牌、大企业。
还应当加强技术和市场两个体系的建设。对市县两级中药材技术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加快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步伐,提高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同时,依托科研、教学部门加强中药材产业学科建设,促进产、学、研横向联合,争取行业话语权。
本文为转载文章,若文章作者或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认为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致电0558—8111013。
{{item.nickName}}
{{item.createTime}}
回复{{item.parentNickName}}:{{item.commentContent}}
{{item.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