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中药焕发现代魅力

网络转载 2014-06-03 10:23:24

深山中的“龙”、“虎”奇药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素有“药材之乡”的美誉,天然中药材资源居全国首位,其中蕴藏着两颗明珠:“龙血竭”和“虎力散”。“龙血竭”(古称“麒麟竭”),明朝药学家李时珍称它为“活血圣药”;“虎力散”,20世纪初期便已在滇南马帮中流传应用,战争年代作为伤科用药救治伤员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50年代,为了改变我国广大城市缺医少药的状况,周恩来同志曾发出了“开发南药”的指示,一场轰轰烈烈的中草药群众运动在全国兴起。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58年,滇南名医毛灿文先生将祖传秘方、云南白药[-0.85% 资金 研报]的姐妹药“虎力散”药方捐献给了个旧市政府,云河药业的前身——个旧市制药厂由此创立。

转变经营机制,云河蜕变

随着改革开放后风起云涌的市场竞争,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和体制束缚的个旧市制药厂由于技术设备等条件的限制,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逐步陷入生存危机。1999年刘剑带着自主研发的“龙血竭胶囊”从广东来到了个旧,和他的合作伙伴胡松谋一起,与个旧市制药厂签订了合作开发“龙血竭胶囊”的产业化项目协议。仅用了一年的时间,龙血竭胶囊单品种产值和销售收入就过千万元,超过个旧市制药厂其他60余个品种的收入总和,“龙”、“虎”奇药逐步从西南边陲走向全国。

2001年年末,个旧市委、市政府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将个旧市制药厂国有股权出让给了以刘剑、胡松谋为代表的三方股东。至此,企业发展摆脱了体制上的桎梏,在第一次转型中顺利蜕变,扬帆启航。

GMP技改初现成效,云河化蝶

改制后,公司更名为“云河药业”。面对2000多万元的技改资金缺口和非常局限的银行融资渠道,刘剑和胡松谋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四处奔波筹款,倾尽所有,筹得钱款全部投入到技改项目中。

为了解决工艺问题,公司以高于总经理的薪酬聘请了国内一流的注射剂和胶囊剂生产专家,严格按照GMP的标准对产品工艺流程和生产流水线进行设计和技改。历经两年多,符合GMP标准的现代化标准厂房和仓储大楼相继落成,新引进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硬胶囊自动生产线投产。2004年,云河药业的11个剂型,60余个产品全部通过了国家首轮GMP认证。

在解决了硬件缺陷后,公司开始推行“全员参与创新”活动,并深入到生产车间指导员工开展创新活动。他们鼓励员工说:“公司是坚强后盾,要从身边的工作入手开展工艺技术创新,要勇于尝试与发现,对创新行为产生的损失,由公司承担。”

正是在这样的感召下,公司的创新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龙血竭”在提取过程中经常发生炽灼残渣超标的问题,公司组织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一线员工和具有专业素养的研究人员组成项目攻关小组,提供其攻关必备条件,营造自由的研讨氛围,终于攻克了技术难题。“龙血竭”的系列产品“复方龙血竭胶囊”是云河药业历时10年自主创新研发的专利新药,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支持,并向国家申报了火炬计划。

制定战略打造品牌,云河蝶舞

完成技改后的云河药业为了尽快打造云河品牌,抢占市场,采取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

作为年销售收入和产值仅4000多万元的小企业,怎样才能从全国几千家制药企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呢?云河药业在充分定位后,对产品进行了充分分析,对市场做了全面调研后,管理团队制定了“大品种产业化”、“敏捷制造,快捷供应”、“让利于经销商”等产销策略,以保障目标达成。

云河药业结合自身实际,从人、机、料、法、环等基础工作入手,导入了7S现场管理体系和精益生产管理,进一步引进智能化生产线和完善软硬件配套措施,改良提升了生产循环系统,大大减少了流程中高耗低效的现象,有效降低了库存周期。云河药业专门在昆明投资设立了销售公司,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管理的引入,开始推行深度营销管理和产销虚拟经营模式,逐步实现产品无缝监控,服务全时测评,并以设置区域经理的方式,建立了覆盖全国的24小时服务响应渠道,赢得了经销商和合伙伙伴的认同。

为了确定“香果健消片”的抗病毒作用,胡松谋与在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工作的老同学联系,希望以“香果健消片”对婴幼儿EV-71病毒的治疗效果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老同学欣然同意合作研究,并帮助云河药业进行“香果健消片”抗病毒的体外和体内实验,取得显著疗效。因此,公司在2011年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向国家科技部申报了三项“‘十二五’期间重大新药创制”项目、“虎力散”大品种二次开发项目、“香果健消片”抗病毒项目、“复方龙血竭胶囊”Ⅳ期临床实验项目。

为了保证药材的质量,公司结合个旧市生物资源种植发展规划,成立了“云南云河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并分别在红河州多地实施了万亩龙血树种植项目和“虎力散”原料药材人工驯化试验种植项目,以“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方式,计划在“十二五”期间逐步扩种到5000-10000亩的规模,使之达到GAP的各项要求,成为云南药材种植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带动少数民族山区的广大农民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