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产业扶贫作为重头戏,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持续发力,成效显著。随着当前扶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在距离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消除贫困最后3年的冲刺期,现阶段的扶贫工作要在总结过去扶贫模式与成效的基础上,更要瞄准贫困“病根”,帮助贫困户找到“授人以渔”的精准产业,实施“靶向治疗”,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飞跃,推动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近日,由中国中药协会、中国林学会、中国药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中药源头在行动——2017年中药材种植企业与中药生产企业、林下企业发展暨致力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来自企业界、中药领域专家和政府部门的代表一致认为,我国贫困地区多位于自然的角落地带和交通不发达地区(俗称老少边穷),呈现为碎片化地理生态特点,而贫困地区碎片化的地理环境正是中药材产业绝佳的生产资源;在贫困地区扶持农户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是实现精准扶贫,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当前应充分利用中医药发展和健康产业发展机遇,积极推进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
8月初,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务院扶贫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等5部门颁布的《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明确提出,要通过引导百家药企在贫困地区建基地,发展百种大宗、道地药材种植、生产、带动农业转型升级,建立相对完善的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新模式。到2020年,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造血功能持续增强,实现百万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中草药种植基地
贫困地区依托中药材种出“大产业”
烈日普照下,放眼望去,铺天盖地一片绿色,记者走近现场看到,钩藤、太子参、覆盆子、何首乌、白芷、石斛等贴着标签的各类中草药整齐布局,根据鳞茎大小不同,种植的密度也不一样,对植株之间的距离、行距、栽种完全依托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方式。据介绍, 2013年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引进昌昊金煌(贵州)中药有限公司,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目前6个乡镇推广种植中药材10500亩,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的“连锁种植模式”,带动丹寨县42个村,23个合作社,近千名村民发展等中药材种植,涌现了一批中药材种植大户和种植能手,仅种中药材这一项,种植户户均年收入达3万元。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
苗侗医药文化街汇聚了来自黔东南16县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名,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名。陆续还将有近200余名民间苗侗医生不断进驻。“苗侗医药产业做好,对我州大健康产业、康养产业发展意义重大,能带动全州老百姓脱贫致富。”凯里市副市长龙梅说,凯里市依托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和民族医药文化资源,将发展苗侗医药作为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苗侗医药和健康养生产业率先发展,先后启动了凯里民族医药科技产业园、万潮苗侗百草医药产业园以及苗侗风情园健康小镇建设等医药健康产业项目。目前中草药种植基地辐射全州16个县,已推广种植中药材10万亩。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中药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农业部发布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明确了全国25个道地中药材的种植优势区域,而这些地区基本是贫困山区。四川省布拖县是一个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半农半牧县,平均海拔2400米,当地老百姓以种植土豆、燕麦、荞子为主,经济条件一度很差。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集团每年投入数十万元,对当地的彝族农户进行种植技术指导、免费提供种源、保底价收购等,切实保障种植户利益,以“公司+农户+联盟”的形式,带动布拖县近10000户农户通过种植中药材附子增收致富。同时,企业投资建设了相关生产厂,形成完整附子产业链运作,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产业开发离不开龙头企业、能人大户,怎样建立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利益共享机制非常关键。中国药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毕文钢告诉记者,由于贫困地区农户发展的中药材产业很难走进市场,所以产业扶贫就一定要有龙头企业支持和带动。目前,在陕西、山西、甘肃、河北、云南、四川等全国各地基本是通过公司加农户或合作社的方式,由龙头企业统一提供种苗、农资、基本设施建设、科技示范和培训,把扶贫办对每一户农民补贴的资金,在扶贫办的监督之下统一使用,通过协议,在产业化扶贫达到一个生产阶段之后,将扶贫资金和相应的利润分配给农户;也可通过种苗结算加保底收购模式,带动并保证农户的收益。
扶贫+中药材产业实现农户和产业“双丰收”
受访专家指出,中药材产业扶贫内涵包括了扶贫和产业两个方面:扶贫是产业发展自然带动产业链中的农户(或合作社)增收;产业发展是在适宜中药材种植的地方发展中药材的产业经济。这些年的中药材种植不但带动了大批贫困地区农户脱贫,还增加了中药材总的供应量,为大企业的基地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中药材产区的区域化集约打下了基础,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大幅度发展。目前,一些道地药材种植区域在其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县市级集约产区,中药材种植就从简单的资源结构产业向中药材产区产业结构转变发展,并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包括标准化种质资源、标准化种植、标准化加工、饮片加工、专业的药材市场等。
记者了解到,甘肃省岷县的当归从扶贫种植开始,6年后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当地建立了中国当归城和当归博物馆,当归的销量占全国的95%,并形成了品牌。如今贵州凯里的苗药药材产业、青海柴达木的枸杞产业、广东新会陈皮产业,云南龙陵的紫皮石斛产业等都已成为当地叫得响的现代特色产业,成为精准脱贫的有效手段,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后,随着健康中国的建设,全国还会有更多县市依托中药材“种”出大产业。
贵州黔东南州丹寨县的中药种植基地
“中药材产业扶贫就是要抓住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特点,仔细研究,科学使用各方政策,达到中药材产业稳定发展,使企业和农户都有良好的收益。”毕文钢说,综合来看,中药材产业扶贫的标准模式有如下四种:一是通过扶贫资金补贴建档利卡的农户,购买种质资源或购买技术,发展中药材产业是中药材产业扶贫的核心模式;二是企业通过订单或者是共建合作的模式与农户形成共同体,可以统筹这些资金;所以扶贫资金并不是企业的补贴资金,而是企业获得自己原料稳定供应的产业链建设资金,这一点与其他补贴资金是不一样的。三是扶贫资金为龙头企业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出现的银行贷款提供贴息扶持(包括收购资金和设施建设资金);四是产业扶贫允许龙头企业在发展种质资源产业为农户提供种苗时有一定的利润;允许企业在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培训时有一定的利润。另外还有科技扶贫、劳动力专业培训、康养小镇和物流中心建设、电商扶贫等。
专家支招探索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新模式
《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在贫困地区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以建立切实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为重点,将中药材产业发展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衔接起来,基本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助力中药材产业扶贫对象如期“减贫摘帽”。
近年来,中药农业快速发展。目前已在全国25个省市建立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种植基地),使中药科技产业布局基本完成,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拉动就业的重要手段。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完成976个县的调查,覆盖全国三分之一的县级行政单元。对中药材生产适宜技术进行搜集、整理和推广,已汇总各省中药材生产适宜技术340多项。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覆盖全国20多个省区,涉及120种中药材、190家企业,建设了种质资源。同时建立了中药材信息监测服务平台和技术服务网络,开展了中药材行业第三方认证。
农户种植中草药
我国中药资源生产及深加工产业领域发展成就显著,同时也存在着资源浪费巨大,环境压力增大等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目前,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4500余万亩,每年消耗药材原料高达7500万吨,产生非药用部位及加工下脚料逾亿吨,深加工产业化过程每年产生固体废弃物及副产物高达 5000余万吨,液态废弃物及副产物数亿吨。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璐琦坦陈:目前中药材品种研究积累尚难以支撑高产模式。中药材种植中“高产与优质”矛盾突出,大多数农户在种植药材时照搬农业高产模式,种植中药材犹如农作物,大肥大水外加农药,不仅导致药材农残超标,还带来药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的危机,中药材质量难以保障,或许影响到中医中药的基础。
“合理使用肥料、农药、模拟和回归生态环境下的种植是今后中药材种植的方向。”对于当前中药材种植中存在的问题,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卫权表示,今年该专委会完成了55家企业、16个中药材品种的溯源工作,并启动了中药材基地建设及市场运行大数据建设工作,这些都将为中药材的安全与质量提升奠定基础。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段金廒提出,要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向循环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转变,实施中药资源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协同联动。政府部门要通过制定政策,支持研究机构开展中药资源利用研究,激励企业实施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实践。科研机构要通过科技服务,为生产企业提供科技支撑,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中药企业作为实施主体,要在中药资源循环利用中发挥具体实践主体作用。
“当前应充分利用中医药发展和健康产业发展机遇,积极推进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黄璐琦说,探索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新模式,其中要义是构建农户分享全产业链利益保障机制。农户要实现两个“转变”,即由简单的买卖关系向股份合作关系转变,由单纯分享生产收益向分享全产业链各环节平均利润转变。
{{item.nickName}}
{{item.createTime}}
回复{{item.parentNickName}}:{{item.commentContent}}
{{item.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