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实施,第一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发展方针和扶持措施,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市(广东省梅州市)向来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近年来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但与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仍有一定差距。今年以来,不少政协委员在委员工作室活动平台建议,出台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快“软硬”环境建设,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名老中医在基层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对青年医生传帮带。(李玉娇摄)
现状 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不足、出现断层
记者走访我市卫计系统了解到,近年来,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全市各级中医医院发展仍不平衡,尤其是基层中医医院的基础设施薄弱、服务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另外,中医药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不足。因一批老中医相继退休,中青年难以为继,出现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窘境,这种情况基层中医医院尤为突出。
建议 出台配套措施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记者从市政协科教卫体委委员工作室了解到,今年以来,市政协收到不少关于振兴梅州中医药事业相关的委员建议。市民革在今年初提出建议,一是出台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如出台一些医保支付方面对中医药的倾斜优惠政策,在中医药人才引进方面给予编制、待遇等优惠政策。二是加快“软硬”环境建设,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如培养和引进一批中医学科带头人,重视发挥名老中医的引领传承作用,培育一批中医医学领军人才和青年医学人才。同时,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力争早日把市中医医院、市第二中医医院建成“三级甲等”医院。三是通过义诊、专题讲座等形式,普及中医药知识,营造全社会支持中医药发展的社会氛围。
部门 继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针对政协委员的建议,相关部门表示一些工作正在推进中。记者从市卫计局了解到,我市正稳步推进各级中医医院的规划建设,2017年已争取省级专项资金(分三年投入)3.29亿元,其中2.4亿元推进平远县、蕉岭县和大埔县3间40万以下人口的县级中医医院整体迁建项目,其余资金用于支持丰顺县、兴宁市中医医院异地迁建项目,五华县中医医院改扩建项目,以及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梅县区中医医院配置设备项目。同时积极推进梅州市中医医院、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创三甲)和梅县区中医医院(创二甲)上等达标工作。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下一步拟争取政府专项资金,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嘉应学院医学院教学和师资资源,开展各类中医药人员培训,如梅州市中青年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中医药适宜人才培训班等。下一步,将加强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工作,将基层全科医生培养项目列入“卫生强镇”创建指标之一,积极争取省财政支持基层全科医生岗位补助项目。此外,继续发挥名老中医药专家引领传承作用,通过流动坐诊、讲座等形式传帮带培养中青年优秀中医人才。
据市卫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例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馆建设,目前我市有中医馆建设项目133个,覆盖了所有建制镇卫生院(含有条件的分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了解到,中医馆建成之前,基层的中医医疗资源零零散散、设备简陋。中医馆建成后,基层中医诊疗环境得到改善、设备得到更新、中医药文化氛围得到加强。市第二中医医院等医院的名老中医还会定期到基层中医馆流动坐诊。今年,我市启动实施基层中医馆服务能力再提升工程,在中央和省财政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地方政府投入和单位自筹,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捐助,对全市基层中医馆进行提档升级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为基层老百姓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item.nickName}}
{{item.createTime}}
回复{{item.parentNickName}}:{{item.commentContent}}
{{item.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