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草山”为“金山”南岸有个中药种植“大侠”

南岸网 2018-03-30 11:43:35

因为名字的谐音,她被周围人称作“大侠”。

她不会武功,却是帮助山区农户增收致富的“高手”。10余年来,她躬耕中药材种植领域,培育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尝试解密中药材的基因密码,把荒山草山变成“金山银山”,为重庆中药材产业培育与发展贡献力量,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指点迷津”。她是重庆市中药研究院中药种植研究所所长陈大霞,在中药种植的江湖里,她已是真正的“大侠”。

变“草山”为“金山”南岸有个中药种植“大侠”

主动请缨参加野外工作

2003年,陈大霞从西农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药研究院从事药用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那时候,整个研究院没有一台可以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专用仪器设备,陈大霞只好到处“打游击”,借用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大学等相关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做实验。

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陈大霞硬是将中药研究院最为薄弱的药用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开展起来了,并搭建了中药研究院药用植物遗传性多样分析技术体系,为后续的研究试验制定了标准化的操作程序。

但醉心于药材种植的陈大霞,不甘于只在后方实验室做研究,她想到一线去参加野外工作,获得最直接的数据,观察最直观的变化。

在当时,野外工作被认为是男同志的“专利”。因为重庆的道地药材大多生长在远离城区的偏僻山区,那里地广人稀,山大沟深,坡陡路窄,环境条件十分恶劣,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所以不怕辛苦。”经过再三坚持,陈大霞最终如愿加入了野外工作团队。

凭借勤学肯干,刻苦钻研,原本不是药用植物栽培专业的陈大霞,成为了中药种植的行家能手,先后主持国家级、市级科研项目10项,主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项目5项,公开发表研究论文64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件、实用新型1件,主导和参与了16个中药材生产标准的具体研究与起草工作,改变了重庆中药材生产无标准可循的现状。

探索推广中药种植新技术

玄参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的功效,药用价值极高。而重庆是玄参的主产地,种植条件需要海拔800米以上,在南川、酉阳、武隆、秀山、彭水等地,都有踪迹。

2006年,中药研究院与武隆当地的药材生产企业开展合作,技术支撑他们开展玄参的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工作。陈大霞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其中。

接手工作后,陈大霞慢慢发现,村民种植玄参都是依靠种植粮食作物的经验,在选种、田间管理、子芽贮藏等方面很粗放。

“玄参主要依靠子芽进行无性繁殖,子芽在头年10月底采收后,大多于次年2月左右开始栽种。以往村民将玄参子芽随意装入编织袋中放在家里,次年要栽种的时候拿出来,部分子芽已经开始发霉腐烂,子芽的成活率不足50%,严重影响第二年生产。”陈大霞说,要提高产量,首先要解决玄参子芽的保存问题。

经过多次试验研究,陈大霞和同事们发现,冬季子芽在低温下不会发芽。于是他们将子芽放在网格状尼龙袋里,埋在土中保存,第二年要栽种的时候再取出,用这种方式,玄参子芽的存活率几乎可以达到100%。

随后,陈大霞一行又开始探索最优田间管理技术,给村民做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科学种植玄参的意识和能力。在陈大霞他们的帮助下,玄参的亩产值提升至2000至3000元。

填补我市玄参新品种空白

尽管玄参的产量有所提高,但本地常规品种存在的品种退化、产量低、质量不稳定等缺陷还是难以避免。而引进新品种又大多不适应本地土壤、气候等生态因子。因此选育新品种对玄参产业至关重要,这也是各地中药种植研究机构争夺的市场高地。

“事实上,重庆中药材新品种培育已经落后全国其他省市。”陈大霞透露了一组数据,重庆有35个人工栽培的药材品种,但2004年-2017年间,只有7种药材育成了新品种,这严重制约了我市中药产业的发展。

面对这一现状,陈大霞他们在探索玄参标准化种植的过程中,也在积极选育新的品种。

从田间优良单株的发现,到多代定向选择,到小区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经过7年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陈大霞和同事们终于成功选育出玄参的新品种“渝玄参1号”。

据悉,“渝玄参1号”填补了重庆玄参种植没有新品种的空白,在性能上具有丰产性高、稳产性强的特点,较本地常规品种增产15%以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如今,作为主要研究人员的陈大霞正在积极选育“渝玄参2号”新品种,同时也在积极推动渝产药用植物基因组计划,通过基因图谱定位,实现目标性状的早期预测,从而缩短中药材的育种进程。

“我们研究出来的技术直接服务于生产,所以来不得半点虚假。”陈大霞说,我希望把工作做得更加出色,让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把新品种、新技术带到农村,带动更多村民通过种植中药材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