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 力拔穷根换新颜

甘肃农民报 2018-09-03 11:26:17

甘肃农民报·每日甘肃网特约记者 后斌杰 通讯员 李尕妹

“山大沟深石头多,土院土墙土坯屋,大山深沟边远户,交通不便难致富。”一首岷县的花儿唱出了曾经岷县人民贫困生活的真实面貌。

岷县境内自然条件差,“十年十灾”,贫困比重大、贫困程度深。2013年建档立卡时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86个、贫困人口4.15万户、17.31万人,贫困发生率39.64%。截至2017年底,全县共有2.43万户10.92万人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56%。

“改革开放春风来,绿化群山显真情;危房改造困难户,扶贫资金来补助。精准扶贫家家乐,基础设施大发展,田间修起开车路,游子归来笑开颜。”日前,在岷县十里镇齐家村文化广场上,又是一首动听的花儿唱出了如今岷县人民的幸福新生活。

麻子川乡吴纳村是该县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提起曾经的吴纳村,村支书王海龙颇有感慨:“我从小在这里长大,小的时候这里的穷困外面人是无法想象的,村里全是茅草屋,只要下雨肯定会漏,被褥都是潮湿的。”

徐改新今年40岁,是吴纳村转二社村民,被邻里亲切地夸赞为村上的“形象大使”——因为她家的变化正是吴纳村由“烂泥湾”变成“桃花园”的生动缩影。“为了让咱老百姓早日脱贫致富,乡上鼓励群众开展中药材产业标准化种植,建成了1000亩当归育苗基地和500亩当归标准化种植基地。县上扶贫、畜牧等部门投放项目扶持资金150多万元,引进的600只羊投放给贫困户,带动了全村畜牧产业发展。”徐改新高兴地说,“我们村还成立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小组,激励群众形成‘家家讲卫生,户户比干净’的浓厚氛围。”

据了解,2016年该村被省文明办等五部门授予“绚丽甘肃·十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2017年入选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我们村越来越漂亮了,基础设施也更加完善了,好多人到我们这里休闲旅游,村里几家农家乐生意可红火了。”徐改新自豪地说。

岷县自古就是“西控青海,南通巴蜀,东去三秦”的交通要道,有“茶马互市”的传统和“陇原旱码头”的美称,是我省南部久负盛名的商品集散地。“土蜂蜜、野草莓、岷县点心等家乡土特产,人在家中坐,订单纷纷来。”去年,和丈夫在北京打拼多年的叶文英在淘宝上开起了土特产店,将家乡的土特产卖到了全国各地。

近年来,岷县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目前已形成了集种子种苗、药材种植加工和商贸物流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农民人均药材纯收入3402元,中药材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2017年中药材交易量达到20万吨,交易金额达到60亿元。

同时,岷县着力挖掘“千年药乡”金字招牌和道地“岷归”优质品牌的潜力,延伸产业链条,中药产业已真正成为乡村振兴、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已建成优质当归种子基地3600亩、当归种苗基地6500亩、当归GAP基地5000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20万亩、集中连片中药材标准化药源基地48个1.8万亩。引导全县296个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吸纳4100户贫困户入社,开展网上销售,中药材网上年销售量832吨,销售额1500多万元,逐步实现了种植、加工、电商平台销售、贫困户分红的一体化运营新格局。

日前,记者走进申都乡新民村文化广场,一群老年人正在这里或吹拉弹唱,好不热闹。梅川镇永星村一座座漂亮新居整齐划一,村庄街道干净靓丽。在禾驮乡拉路村村民董茂平家,二层新居依山向阳坐落,门前的绿树成荫,家里液晶电视、组合沙发、茶几等新式家具一应俱全,客厅里挂上了字画,老董兴冲冲地说:“现我们的生活条件,一点也不比城里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