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评:采购量清淡,题材熄火,看点零零星星

康美中药网原创 2025-04-02 11:34:33

一改上月减缓局面,环同比加速下滑,投资观望,虽有走量,采购不及预期。

2025年3月康美·中国中药材价格(月)指数报于1845.66点环比下跌1.71%,环减32.05点;比上年同期的2158.67点下跌了14.50%,同减313.01点。

行业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到要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现代种业,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推进生态种养,发展林草药材;加强流通和储备体系,加强市场管理,完善价格监管机制等。旨在可控,缩环,强链,延尾扩需,提升水平品质和协调发展;新药典确认四季度实施;今年集采预计将扩到一百多品种。

宏观经济: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双双回升,一是供需两端持续温和扩张,需求偏弱局面改善。新订单指数51.8%回升明显;竞争激烈,但价格处于低迷态势,有改善趋势,生产经营活动处高位水平。二是房地产销售有所回暖,下行速度放缓,若相。三是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发挥积极作用。

市场整体:甘肃、安徽、内蒙、河北等大品种走慢趋滑,部分品种麦冬、茯苓、百合、丹参、半夏等采挖、种植、用季三交汇的,及国抽品种蔓荆子、延胡索、桑白皮等短暂波动;河南低稳,云南整体平稳,续断新货压力大;产地加工商少囤积物料;西北产地上量减少、各地种植高峰,甘肃、河北、山东、安徽等地区农忙种苗上集大幅增多。西北苗籽持续上量增加,种植农忙时节种苗坚挺,如党参、紫菀、白术、牡丹、菊花、远志等热点高价品种苗籽坚挺,部分回落品种苗走慢,如黄芩、射干、玄参、丹参、藿香、鸡冠花、薏苡仁、益母草、紫苏、地黄、天南星、大黄等籽苗缓慢。

上半年订货补购后期,各企集中频繁询价,大宗主要交易期还有1个月时机,订单量不及同期和预期;集采品种中,麦冬产新逢用季,随着产地上量,震荡幅度转弱;百合坚挺;茯苓订单逢低批量走动,红花刚需走动反弹;仙鹤草、桂枝切片继续走畅,需求有限;黄芩、桔梗出售上量;倒春寒预期弱、连翘、内蒙桃仁产地下调;当归、白芍、白术、蒲公英、地黄、麦芽继续下滑;黄芪、党参上集减少走慢;牡丹皮、天花粉货小增价滑;常规薏苡仁、木瓜、金银花保持疲软略下调;陈皮日渐充足、白芷库存高企;山茱萸、山药逢低走快。

上涨以小中药材为主:猫爪草产前大幅拉高,产地开始价乱,抢先货出售;黄连各地涨跌不一,白芍、丹皮库存货源拉低行情;酸枣仁产地小幅松动;辛夷、五倍子、无花果、薤白、黄瓜子、小叶石韦、麻黄类上调小品种小升;玉竹片坚刚需采购,但个子向下回调;胡椒上升、孜然触底反弹,八角春果上扬、大红持平,益智、毛砂仁保持热度,豆蔻、草果、小茴等其他进口下滑;高良姜跌幅大;粉姜、黑胡椒海外成本高,热度提高、带动荜茇、孜然;栀子累库松动;浙贝母持续高位僵持;黄柏、桑白皮临新小滑。

天气方面:月末西北、东北地区和内蒙古等地部分地区出现雨雪,中东部开启气温大跳水,一夜入冬,多地降温;长江中下游冷雨率先增多,对花果的冻害需要半月后才显现。

疫情需求:止咳平喘、清热类等回调减慢,柴胡平稳、板蓝根有小量反弹走动,疫情类品平淡走弱;体重管理组方走出话题。

地区方面:甘肃、安徽地区关注度提高,河北、山东周边保持关注,云南、进口、河南关注度降低,华南品关注度少。

部位动态:皮类本月下滑超过根茎类、花类跌幅超过果实类;动物类有桑螵蛸、五倍子、蟑螂坚挺,蝉蜕平稳,水蛭、蛇类、土鳖虫等出售出清、叶类有小叶石韦坚挺,其他依旧疲软,树脂类、矿类、其它类走慢,菌藻因茯苓走动,止跌平稳。

 

情况总结

市场遇冷,种苗交易繁忙,春播季中药材产业呈现“冷热交织”市场图景。基于前两年种植收益向好,今年各主产区扩种势头依然强劲,生产规模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盲目生产正加剧供需失衡风险。中药材作为典型周期性农产品,其价格波动本质是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当价格偏离价值中枢时,将通过调节生产规模实现动态平衡。这种周期性特征提示从业者理性看待当前行情,2023年下半年至今的震荡下行周期恰是市场自我修复的必经阶段。

当前市场呈现多维矛盾:

资本端困局:投机型压货商面临优质标的稀缺困境,存量品种估值普遍承压;

生产端窘境:加工企业遭遇"生产-价格"时滞效应,部分品种加工周期内价格跌幅已超成本线,导致加工后的药材尚未上市便已面临价格倒挂的窘境;

库存压力:流通端与终端企业承受"量价双杀",高库存周转率与低毛利率形成剪刀差。

值得警惕的是,成品药材交易冷清与种苗市场异常火爆形成背离走势,这种“前端过热、后端遇冷”的结构性矛盾折射出产业深层隐疾:种植环节的短期逐利行为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显著时差。

全产业链参与者建立跨周期思维,系统方法论穿越行业波动周期,医疗系统为了防止冲击,中药饮片行业正式进入“集采时代”并且继续有望扩面,首尾对接愈发明显,经营者向生产者转变逐渐变身,成为议题,中间层环节在某些环节功能逐渐被压缩取代,经营者必须仔细研判,紧随价值链。

 

 

(撰稿人:张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