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医药工业方向与路径

医药观察家 2016-11-29 13:50:25

核心提示:“创新、质量、绿色、优化、拓展”等是企业未来的着力点和支撑点。改革开放以来,医药工业经过三十多年自身野蛮生长,从无到有;随着市场激烈竞争,兼并重组成行业的常态,然而,其自身野蛮生长所带来的小、散、乱等痼疾仍存,依旧需要强有力的引导。日前,《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下发,其中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方向。相信随着这份重磅文件的出台,未来,医药行业前景更加可期。

回顾过去行业增速放缓马太效应明显

转眼,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落下帷幕,站在新的起点,回顾过去,总结过去,才能更好的规划未来,不断向前。

回顾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增幅低于十一五期间,十二五期间医药工业整体增速放缓,具体表现为:医药工业生产增速持续放缓,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增速回落,医药工业盈利水平继续下滑,医药流通行业销售规模增速趋缓,医药商业效益水平总体趋稳,药品终端市场规模增速放缓,医药出口低速增长。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速下滑,需求萎靡,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一员,必然受到波及,医药行业也不例外。”对于十二五期间医药工业整体增速放缓的结果,兰州大得利医药集团营销总经理齐正伟认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世界经济大环境影响外,还有国内因素,如医药产能相对饱和,新医改政策中药品处方限制,国内规范与监管抑制药品使用方面,产业结构性调整,过渡医疗危害逐渐被消费者、专家接受等方面。

事实上,虽然十二五期间医药工业增速放缓,增幅明显低于十一五期间,然而,有数据表明,医药工业始终居工业各行业前列。据悉,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88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768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分别为17.4%和14.5%,居于工业各行业前列。“这说明医药行业仍然是朝阳行业,所谓‘刚性需求’依然存在。”对此,齐正伟分析指出,随着医保体系不断完善、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人对医疗的需求还会持续增大;除此之外,因环境因素和工作因素导致的慢性病、心理性疾病不断增加,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重视,保健、预防意识不断增强,对健康产品的需求也会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齐正伟前面所提到的,近几年受经济影响,医药工业受其波及,而此时企业理应会受到影响,但缘何此次规模以上的企业却能取得如此佳绩并处于增长的状态。在本报特约观察家、力托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医药企业管理顾问杨涛看来,十二五期间医药工业在总体增长中,马太效应明显。从企业角度上,他进一步分析指出,由于金融紧缩,小企业很难银行贷款支持,无论在研发还是营销上都无从投入,所以生存状况每况日下,而大企业有资金支持,所以能一路高歌;另外,十二五期间新版GMP的改造也促使一批小企业淘汰;其三,十二五期间飞行检查频繁,招标采购的打分标准,这些对大型企业都十分有利;同时,由于大型企业抗风险能力强等诸多元素综合使得规模以上企业能够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保持高速增长。

眼光放至整个行业,十二五期间,行业资源整合快速推进。药企兼并重组数量增多,规模扩大,收购兼并交易额达1500亿元以上。“要提升企业竞争力,行业资源整合是必然,因此兼并重组会成为常态。”对于此种现象,齐正伟表示,除非药企具备特色优势,发展健康,但资本诱惑恐怕还是很难抵抗。杨涛也认为,行业内“大鱼吃小鱼”成为常态是必然。他还预测未来医药企业将会两极分化,即大型巨无霸和小型创新型专业化公司,中型企业将难以生存。与此同时,大企业将并购创新型专业化的小企业,从而降低自己的创新风险。

总的来看,十二五期间,医药工业整体虽放缓,但一些成就还是可喜的,如规模药企主营业务的高收入,但我国医药工业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急功近利的文化与思想导致了原始创新不强,基础研究与转化不足;产品国际竞争力弱,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差等。正如齐正伟所言,国内药企的生长,内外企业的竞争、交锋,行业从小、散、乱开始逐步转变为数量减少、规模做大等这些发展问题都还需要政府来引导。

展望未来目标犹可及大药企引领国际化

如何引导?2016年作为新的规划之年,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呼之欲出。日前,为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国家多部委下发了《指南》,为我国医药工业企业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内容规划了蓝图。

《指南》明确我国医药工业“十三五”总体目标为:到2020年,规模效益稳定增长,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品质量全面提高,供应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医药工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具体到细节中,《指南》中明确行业规模,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保持中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要高于10%。对于这一目标,齐正伟与杨涛均表示是可以实现的。同时,杨涛指出,这一目标实现具有挑战性。“一方面是人民对健康的重视,国家对医疗的投入增加,再加上,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实施,中国医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将会是一个高潮,这些都使得总的市场容量扩大。另一方面,药品与医疗器械特别是大型医疗器械的国产化以及医保支付、控费等一系列减少医疗支出的措施出台会影响行业增长。”杨涛如是说道。

不仅如此,《指南》还提到到2020年前100位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所占比重要提高10个百分点,使大型企业对行业发展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因此有人说:“无论是从营业收入,还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根据《指南》,医药行业未来的政策将会倾向于大型企业,尤其是百强药企。”对此观点,杨涛表示认同。他认为,规模效应是产品经济的基础,扶植大企业是必然,只有大企业才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齐正伟也赞同以上言论并与杨涛的观点不谋而合。

立足于我国医药市场,齐正伟分析指出,目前我国医药市场三足鼎立,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国内企业三分医药市场。在三甲医院,外资、合资企业药品占优势,而在未来,国内药企要想打破这种现状,占据优势地位,必须依靠大型药企从产品创新、新产品研发上下功夫;再加上,未来国内药企还要走向国际市场的,所以,从医药行业整体发展来看,国家应该引导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百强工业企业。“但是,并非中小企业就没有机会,除了规模,核心竞争力还包括独特的产品、价格优势、接地气的终端服务等,我国广阔的基层市场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和重要目标市场。”齐正伟补充说道。

蓝图已绘就,药企扬帆正当时。正如齐正伟所说,在未来,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基础和优势制定企业战略目标,搭乘我国经济发展的便车顺势而为即可。齐正伟还指出,《指南》重点提到的几个关键词如“创新、质量、绿色、优化、拓展”等是企业未来的着力点和支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