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造假已成牟利“潜规则”

康美中药网-南方都市报 2012-09-12 08:55:21

    近日,在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区和主要集散地安徽,药监部门查获一批违法生产中药饮片的企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对部分企业作出了处置。继“毒胶囊”事件后,医药行业中药安全引发关注。据媒体报道,近年各地中药饮片掺杂掺伪现象严重,造假行为已不是个案,而成了该行业的“潜规则”。

    相对“毒胶囊”一度被置于舆论风口浪尖,中药造假现象引发的关注则较小。药监局此次发布公告,称安徽省问题企业“部分中药饮片已经流入流通使用和中成药生产环节”,事实上,此类造假现象由来已久,药监局一直都在做全国范围和重点省份的中药材专项整治,各地有关部门亦曾针对此现象开展不少专项行动,但是收效并不明显。业内人士表示,中药饮片的不合格率始终高于西药和中成药。

    中药饮片造假行为主要包括染色以次充好,或通过掺伪增重牟利。其中掺伪增重危害尤大,此次查处的部分企业中不少就通过掺入硫酸盐、氯化钠、糖等增加饮片重量。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食药监局药品审评专家周超凡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相比起传统食盐、糖水浸泡增重等手段,这样的化学品加重更加危险。“无端加入这些东西,完全影响了疗效,某种程度上甚至会变成‘毒药’,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业内人士分析称,除了以药养医的行业痼疾,现今中药饮片造假现象层出不穷,还与中药市场大环境有关,自然灾害频发直接影响了药材供应,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国家的价格控制,促使商家铤而走险。从行业格局看,中小企业仍然是主体,根据中国中药协会中药饮片专业委员会统计,2008年我国中药饮片行业销售收入(按主营业务为中药饮片生产统计)前10位企业销售额仅占当年行业总收入的4.64%,行业集中度较低、供货渠道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

    国家食药监局发起新一轮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固然值得期待,但要维护中药饮片的安全,运动式的打假作用可能有限。市场环境和商家的牟利冲动是引发造假泛滥的重要原因,但也要看到,以药养医的体制亦为造假药材的流通提供了方便,值得注意的是,染色掺假饮片大多数被销往乡镇医院和小医院,如此看来,规范药物流通环节或应成为治理重点。

    近年来,慢性保健治疗为中药产品提供了增长空间,中药产品的保健功效向来被寄予厚望,而普通民众缺乏辨别中药药材方面的能力也是事实,从这个角度讲,加强监管中药生产企业就更显紧迫。

 


    本文为转载文章,若文章作者或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认为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致电0558—81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