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周期”的成因及出路

网络转载 2013-08-12 11:17:06

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性波动越来越引人关注,以致催生了“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一系列新词汇。其中,大蒜价格暴涨暴跌的“蒜周期”已成为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一个样本。2010年的“蒜你狠”还让人记忆犹新,2011年就因蒜价大跌而出现了“蒜你贱”的说法,在2012年蒜价回升后,今年以来又持续走低,收购价从去年的每斤4元一度跌至每斤0.8元以下,创出近年来的新低,使蒜农和部分经销商处境艰难。今年6月,笔者来到“中国大蒜之乡”山东省金乡县作了调研,在此基础上对今年出现“蒜你贱”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蒜周期”的破解思路。

第一,供求变化无疑是今年大蒜价格下跌的基础性原因。农产品的价格周期是经济学里的一个经典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农产品供求易陷入一个被称为“发散型蛛网”的循环:一旦某种农产品价格大涨,往往会吸引大批农户跟风种植,随后因供大于求而价格暴跌,导致农户纷纷放弃种植,然后又因产量大幅减少而价格暴涨。从供给方面来看,2012年秋全国大蒜种植面积增加了5%左右,同时单产也增加了大约10%,因而综合起来今年收获的大蒜总产量有15%左右的增长。从需求方面看,大蒜作为一种调味品,其需求受价格的影响较大,当前蒜价处于低位,因而国内消费量将有较大的增加。外需方面,大蒜已连续多年蝉联我国第一大出口农产品,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中国大蒜出口量约占世界大蒜贸易量的90%。但自去年以来大蒜出口不振,严重影响了外需。2012年3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停止了大蒜及干燥、脱水大蒜的出口退税,加上受人民币升值及2012年收获时大蒜价格较高、出口商不敢大量收货等因素影响,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全国大蒜出口量降至125万吨,同比降幅达28.86%。出口量的减少,还导致了2012年产的大蒜库存积压,直接压低了今年的大蒜价格。

第二,大蒜自身的一些特点加剧其价格的波动。“蒜周期”的波动幅度之所以较其他农产品更为突出,一定程度上是由其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一是大蒜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属于典型的小宗农产品,同时在冷库中也较耐贮藏,容易吸引游资介入囤积炒作,从而放大了波动的幅度。二是我国大蒜的生产高度集中在鲁西南及周边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金乡县大蒜常年种植面积达70万亩,产量在85万吨,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种蒜。从有利的方面来看,金乡县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大蒜生产基地,有利于发挥规模效益,不利的方面也是便于资金介入操纵价格。三是大蒜市场存在电子盘等准期货交易,并吸引了热钱大量流入。这也有正反两方面的效果,从有利的方面看,电子盘交易及热钱流入繁荣了市场,在大蒜价格低迷时能起到托市的作用;从不利的方面看,热钱的介入对蒜价的暴涨暴跌会起到推波助澜的影响。此外,在一些不规范的电子盘交易中,还容易出现价格操纵、引发逼仓甚至老板卷款而逃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

第三,相关信息服务不完善,不利于大蒜交易主体形成准确的心理预期。目前,就全国范围大蒜的种植面积、产量及库存量等数据,尚没有权威部门或机构进行统计和发布。与此同时,金乡县市场上有多种付费订阅的“大蒜行情”手机短信,提供每日价格和库存量信息,问题在于这类信息缺乏统一的规范,相关数据不尽一致,甚至存在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事实上,金乡大蒜市场作为全国最大的单一农产品交易市场,蒜价对信息是高度敏感的。例如,2010年11月23日发生朝韩延坪岛炮击事件,当天金乡大蒜价格就应声下跌了0.2元/斤。在当前蒜价处于低位的情况下,市场上还流传有蒜价将进一步大幅下跌的信息,使农户陷入了恐慌而纷纷抛售,经销商则等着继续降价而选择观望,这助长了蒜价的非理性波动。

第四,社会舆论对大蒜产业一定程度上有失公正。由于大蒜种植尚不能机械化,需投入大量的劳动,其他生产投入的成本也较高,但与黄瓜、番茄等其他农产品相比,大蒜价格并不算高。即使在“蒜你狠”的阶段,对农户而言也算不上是一个暴利农产品。现实中,当大蒜价格较高时,舆论往往高度关注,有关部门也通过对经销商罚款等方式进行打压;但在大蒜价格低时,虽然也出现了“蒜你贱”等说法,但关注度远远没有价格上涨时那么高。对于大蒜价格缺乏理性和宽容的认识,并不利于大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可知,“蒜周期”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而蒜价波动幅度过大,对农户、经销商乃至投机者而言都是不利的。为破解蒜价周期性大幅波动现象,本文提出如下对策思路。

第一,应完善信息服务,加强对农户和经销商的引导。大蒜价格的剧烈波动,最基本的原因还在于产量变化导致供求失衡。因而,提供周到的信息服务,引导农户种植及经销商的市场行为,是解决价格波动的根本思路。信息服务既可由政府部门提供,也可由其他机构提供。例如,近期国内第一个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山东农业大学成立,相信“农业大数据”的建立能为减缓农产品价格波动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二,应发展大蒜深加工,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农产品深加工能在市场过剩时吸纳供给,起到类似蓄水池的作用,从而有助于价格的稳定。反过来,产业链过短、深加工能力不足则容易导致价格暴涨暴跌。长期以来,我国大蒜销售以鲜蒜为主,即便有加工也以蒜片、蒜粉等初级加工品为主。尽管目前金乡县有700多家大蒜加工企业,但与国外相比,加工深度依然不够。下一步还需继续开发大蒜产品,特别是小包装的方便食品,以进一步拓展大蒜市场。笔者在金乡县看到有两家加工企业推出了黑蒜产品,目前市场售价超过每斤100元,大大提高了大蒜的附加值。目前,金乡县还在大力发展有机大蒜种植,显著提高了大蒜的品质和效益。

第三,应规范并完善大蒜交易市场。我国已是世界大蒜生产中心,要进一步成为世界大蒜定价中心,还需进一步加强大蒜市场建设,完善价格发现功能,同时这也有助于大蒜价格的稳定。当条件成熟时,还可以考虑推出规范的大蒜期货市场,以取代电子盘交易。经验表明,一个健康的期货市场能起到引导市场预期、减缓价格波动的效果,相信在大蒜市场的调控中也能发挥其作用。

第四,应进一步增强政策扶持的力度。尽管大蒜是小宗农产品,却能带动种植农户、经销商、储存商、加工企业、物流企业等一系列相关主体的发展,也与百姓的日常消费密切相关,理应得到政策的大力扶持。在种植方面,除了完善信息服务外,还可将大蒜及其他小宗农产品也纳入农业补贴范围,这样可以稳定农户的预期,减缓供给的波动幅度。同时,今年供给15%左右的增加却引起了蒜价如此大幅的下跌,表明生产者严重缺乏定价权,可考虑组建大蒜合作社或行业协会,通过一定程度的联合来维护生产者的利益。在出口方面,2012年受取消出口退税影响,大蒜出口量显著下降,但依然是我国第一大出口农产品,国家税务总局从2013年起恢复了大蒜制品的出口退税,这有利于促进大蒜产品出口并稳定大蒜价格,今后应继续实施出口鼓励政策。在储备方面,对大蒜这样波动剧烈的小宗农产品,也可考虑建立大蒜储备制度和大蒜风险基金,以便掌握调控市场的手段。

本文为康美中药网转载文章,若文章作者或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认为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致电:0755-33915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