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中药村家家种草药已近百年

招商证券 2014-07-21 15:37:02

●村里村外种了6000亩防风、沙参、桔梗、党参、黄芪、柴胡等中药材,每亩最少创收2000来元,中药产值达1500万元

●酱桔梗是村民常年的压桌小菜,党参排骨汤是村民的家常菜,铁芪大枣粥是正常早餐

大庆中药村家家种草药 人人都是“药匣子”

甄大哥种出的中草药

林源镇南边,有个隆泉村。村子挺大,600多户人家。村民挺富。家家大瓦房,户户有存款。外人进村,首先惊诧:这个村儿咋这么富?村民回复,大部分钱,都是种药材赚的。

有近百年种药材历史

隆泉村种药材的历史,几乎与“村龄”一样长。80多年前,一姓柳的大户人家,从河北来到了关外。

当马车跑到林源镇南边时,忽然飘来阵阵清香。车内的柳老太爷深深吸了一口香气后,表情变得紧张起来。

他问赶车的老板子:道旁可有柴胡花?车夫答:老爷,两旁尽是。“停车。”柳老太爷大喊一声。

当他看到车外景象时,不禁潸然泪下。眼前的柴胡,花开遍地,药香扑鼻。这让他想起了生他、养他的山西隆泉村。

儿时采药的情景,在眼前一幕幕重现。“难道,这是老天爷换了种方式,让我这把老骨头落叶归根吗?”柳太爷自言自语道。从此,这片寂静的荒原便有了人家。

柳太爷给这里起名叫兴隆泉,有将老家在东北再兴之意。一家人安顿下来后,兴隆泉就成了柳太爷的福地。 

吸了这里的空气,闻了这里的药香,他身上的毛病好多了。身体的康复后,他又干起了老本行——药材生意。 

由于时局很乱,药材运输通道不畅,柳太爷就将兴隆泉作为药材基地,撒药籽、种草药。结果,获利颇丰。

钱包鼓了后,柳太爷干了件“奇怪”的事儿。他花了大把银元,从外地招来了一些女子。儿女们猜不透,不知老爷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甚至以为,他要焕发第二春,还想“填房纳妾”。

几年之内,柳太爷陆续赶走了几个女子,留下的都是些本分、能干的。他把这些女子,许配给家里的长工、短工,让他们娶上了媳妇,过起了日子。

渐渐地,兴隆泉有了村庄的模样。

板蓝根激活种药传承

近百年里,小村子不知走了多少人,也不知来了多少户。

柳太爷早已作古。为避免重名,小村也由兴隆泉改为隆泉村。曾经的药材园,也都变成了耕地。

村里人,虽然不再种药材了,可他们对药性的了解,却传承下来。痰多难排时,他们会挖些桔梗根煎汤服用。几天后,痰净、肺清。

得了痢疾,进地里抓把马齿苋,用水焯后拌凉菜,吃后便可止泻止痛。

得了风疹,烧一盆热水,水里放上防风、艾蒿,舒舒服服泡个澡,再蒙上大被睡一觉。第二天,疹消、肤爽。 

村里人看病,很少花钱请大夫。相反,村里却出了不少医生。有的进部队当军医,有的到城里医院当医生。

平淡生活了几十年后,隆泉村遭遇了一场噩梦。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打西北方向,刮起了大风。风夹着沙,不分早晚地肆虐村庄。新播的种子,被风魔从地里抠起,吹得无边无际。

刚吐绿的青苗,被风沙连根拔起,没了“性命”。曾经的黑土,披上了“黄大衣”。每到村民做饭时,打开锅盖,铁锅里总会多出一些“黄米粒”。苦日子,逼跑了不少人。留下的人,开始反思,开始种树。

大鹏,就是当年的“逃兵”。受不了家里的苦日子,他收拾行李进了城。在吉林德惠市,他就给人家种板蓝根。

没多久,他成了板蓝根种植高手。2003年,闹“非典”,板蓝根价格上扬。种植园的老板成了香饽饽。药商找他、药厂找他,给的价一个比一个高。

可种植高手大鹏,还拿着一成不变的工资,他心理开始不平衡了。与此同时,家里的“植树造林”运动正在火热进行。风沙在减小,村容在变化。

听到这些消息,大鹏有了回家的冲动。同时,也有了把板蓝根带回家的想法。他用打工赚来的钱,买了不少板蓝根种子。

当大鹏回到家乡,把板蓝根种子撒进地里时,村民们都好像看到了祖先的影子。

出苗了,有人去地头看。苗长高了,有人提前通知大鹏。隆泉村,不愧当年药园之名。板蓝根,长得比原产地还好。

那一年,老天爷讲究,市场这只手给力,大鹏赚大发了。去掉成本,每亩板蓝根收入,相当于3亩大苞米地纯利。大鹏挣钱了,村民眼馋了。尘封了几十年种药材的传承,被彻底释放。于是,你也种,他也种。 已种植十几种中药材

短短5年里,隆泉村1.5万亩耕地里,有1/4成了板蓝根田。家里地不够种,有人去外地当农场主,还种板蓝根。

全村600多户村民,有1/3在鼓捣板蓝根。剩下的,搞运输,当二道贩子,从中赚俏钱儿。

2008年,板蓝根价格来了个“三级跳”,跃上每斤20元大关。仅此一项,就给隆泉村带来近千万产值。

别地儿的人,看隆泉人富了,也纷纷种起了板蓝根。板蓝根在大同、红岗、肇源、肇州遍地开花。 

就像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一样,别地儿咋种,在客商眼里,都不如隆泉村的货好。问其原因,客商就搬出药厂的话:隆泉种的板蓝根药力足、药效好。

按理说,隆泉人可以躺在板蓝根上享清福了。隆泉人,有自己的想法。

2010年,村里有个甄大哥,带着25个兄弟,来了趟山东、河南、安徽三地游。不知道的,以为他们游山玩水去了。等他们回来后,发现个个大包小裹的。打开一看,竟然是各种稀奇的药种。

原来,他们有了更高的追求,要统一思想、联合耕地,让隆泉村成为名副其实的药材村,而不只是客商眼里的板蓝根屯。这些种子,有防风、沙参、桔梗、党参、牛夕、赤芍、黄芪、柴胡等十几种中药。

这时,有村民提出反对意见,称他们这么做,是样样通、样样松,失去了主攻方向,最后连板蓝根都伺候不好。

这种声音,甄大哥他们早预料到了。他带大家出去时,顺便拜访了药材专家、经济行家,了解了什么叫“多种经营、规避风险”,什么叫“扩大产业、形成规模”。

俗话说,光说不算做着看。甄大哥这帮人,不与反对者犟嘴,也不讲大道理,默默试种了一年。除去牛夕、赤芍不服水土外,别的都种成功了。

与本地中药两年一熟相比,外来的这些中药种子一年一成熟。当年,甄大哥这伙人就见到了效益,卖出了好价。

这时,板蓝根的价格,又来了个“三连跌”。而老甄他们种的中药材,最便宜的每亩也挣了两千来块。“多种经营、规避风险”这种难懂的名词,一下子就被现实解释明白了。 村民个个都念养生经

现在的隆泉村,家家户户都种中药材。多的几百亩,少的也种两三亩。村内村外,中药材种植量达6000亩。村里一年种植业产值4500万元,其中1500万元,都是卖药材赚来的。

隆泉村,已成响当当的中药村。十几种药材,各有领地,都在给小村的GDP加力。

从八九月份一直到来年开春,村里都驻扎着客商。客商说了,这里的药材好、药材全,药厂啥时候需要,他就坐地收了,省得来回跑了。

守山吃山,靠水吃水。隆泉村的人,也拿中药材当菜吃。有“狗宝”之称的桔梗,止咳、祛痰、宣肺、排脓,城里人想吃得花钱。可在隆泉村民家中,酱制的桔梗,常年是村民的压桌小菜。

党参这东西,养身又补血。党参排骨汤,是广州人的最爱。大饭店里,一碗就百儿八十元,而在隆泉村民眼里,那只不过是家常菜而已。

铁芪,中药黄芪的“表弟”,号称“长寿药”。常吃这东西,清肺又养颜。在韩国,大枣、铁芪煮出的粥,是招待贵宾用的。可在隆泉村民的日常生活里,那不过是家常早餐。

现在的隆泉村人,人人都是养生专家,个个都是“药匣子”。拿出一种中药,都能给你说出几种功效,还能搭配几个治病的药方、食方。

这里的村民很少去医院,也很少听说谁谁得癌了。村里的人,面相都比实际岁数年轻一大截。就连那些外地药商,都跟着借光。

有个客商,是山东汉子。这位爱喝酒,一喝起来就没头,硬是把胃喝出毛病了。因为身子虚,来波病毒,他就感冒发烧。胃病治了好多次也没有治好,曾经魁梧的山东汉子,愣是瘦成了90来斤的“电线杆子”。

在隆泉呆几个月,他东家讨两招,西家讨两方。早晨,他用村里的黄芪煎汤调脾胃。晚上,又拿党参炖菜增强免疫力。感冒了,喝点柴胡水。咳嗽了,直接啃两口晒干的沙参。

几个月下来,胃也不疼了,人也变胖了,轻易不感冒了,又敢跟人喝酒叫号了。按他讲话,隆泉村不仅家家都种中药材,而且人人都是“药匣子”。

 

本文为康美中药网(www.kmzyw.com.cn)转载文章,若文章作者或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认为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致电:0755-33915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