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百名樟帮药师“身怀绝技” 盼发挥“余热”

华夏经纬网 2018-01-03 18:16:40

“白芍飞上天、木通不见边、陈皮一条线、半夏鱼鳞片、肉桂薄肚片……”这些比喻是对樟树传统中药材炮制工艺的诠释。樟树作为“中国药都”,中药材炮制加工技艺不论炒、浸、泡、制,还是烘、晒、切、藏等流程,均独树一帜,樟帮中药材炮制工艺已成了全国中药炮制主要流派,早在2014年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熟悉炮制技能的药工则被尊称为樟帮药师。

樟树市22家中药饮片企业中,已有17家专门设立了中药材炮制班,樟帮药师率领徒弟齐上阵,向南来北往的客商及游客表演传统中药材炮制工艺,令人叹为观止。除活跃在市场的这批“药师”之外,还有上百名药师因为各种原因赋闲在家,他们对樟帮文化仍怀有深深的情结。他们希望当地政府能提供空间和舞台,施展自己的“绝技”,为弘扬中医药文化发挥余热。

逾百名樟帮药师“身怀绝技” 盼发挥“余热”

“闲散药师”期待发挥“余热”

说到樟树市的老药工,当地市民不约而同向记者道出“黄药师”。拥有金庸小说中“黄药师”美名的黄文鸿已81岁高龄,系当地最老一代即第六代樟帮中药材炮制工艺传承人,退休前系樟树市药检所所长。他在药坊长大,跟随长辈学习中药制作及配方,在药材鉴别、炮制与药文化等方面均有建树,在我国中医药领域享有颇高声誉。

面对记者采访,黄文鸿仍反应灵敏,思路清晰,说起樟帮中药材炮制工序滔滔不绝。他表示,自己虽颐养天年,但只要当地政府或中医药行业有需要,一定责无旁贷。

51岁的孙桂琴是赋闲在家的樟帮药师中少有的一名女药师。她和父辈曾为樟树市国企制药厂工人,擅长炒、浸、泡、蒸、烘、晒等传统中药材炮制技能。一年多前,她退休在家,曾考虑是否去当地药企或相关机构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但对于年过50岁的女工,再就业的过程显然有些不顺利。

“岐黄小镇”将成施展技能舞台

据2017年年底樟树市药业局最新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樟树市当前在岗的有37名传统中药材炮制传承人及老药工、67名徒弟。该部门根据近年的调查摸底,发现类似黄文鸿、孙桂琴等赋闲在家的“纯正”樟帮药师超过100人。就此,樟树市政府将大力挖掘这笔“闲散”民间资源,构建新模式,激励他们走出家门,继续为弘扬、传承中医药文化奉献力量。

樟树“中国药都”振兴工程已经受到了省里的重视。据介绍,作为“中国药都”,樟树市具有悠久的历史、良好的区位和较强的经济实力,要发掘利用中医药历史文化遗产,充分发挥药都的品牌效应、樟帮技术和文化优势,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提升“中国药都”品牌影响力,带动全省中医药振兴发展和中医药强省建设。

记者了解到,去年,樟树市聘请国家中药科研机构高标准编制了《樟树市“中国药都”中医药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7-2030)》,提出“三步走”战略。其中近期目标明确提出:科学制定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筹建现代化中医药交易会展中心和中医药职业学院,打造一支专业的中医药研发及“樟帮”炮制传承人才队伍。此外,去年9月15日,总投资105亿元的“中国药都·樟树岐黄小镇”项目已破土动工。该项目依托该市中医药产业基础,以中医药文化为灵魂,以大健康产业为主题,以建设5A级景区为目标,以发展中医药产业为核心,着力打造包括中医药文化展示、文化旅游、现代会展、产品展示、中药材交易等集为一体的国家级特色小镇,推进樟树中医药产业发展升级。

樟树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因为各种原因赋闲在家的樟帮老药师,本着自愿的前提,可坐镇“岐黄小镇”,施展自身“绝技”,进一步弘扬、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

记者 童梦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