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种药材与野生药材的质量有什么不同?

中药资源学 2021-04-12 16:59:05

家种中药材已经成为中药材商品的主流。由于生长环境、生长年限的差异,其家种品和野生品在外观形状上都有明显的差别,有些品种在价格上相差几倍。那么它们的质量到底有多大差异呢,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一、种质差异

“物种”是动植物分类上的基本单位。物种由进化形成,而且仍然在发展中,但在一定阶段,却又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即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通过量变至一定程度时,就可发生质变,形成新物种。有些中药材物种分布较广,变异甚大,物种之下还有亚种、变种、变型、品种等分级。中药材种质差异主要影响中药材的商品性状和有效成分含量。

中药材进入栽培阶段后,往往就会以家种的种子繁育后代,人为及栽培的特殊环境对个体选育将会逐渐改变野生中药的遗传物质。例如:山东平邑县是金银花主产地,经过十几年培育的金银花新品种“九丰一号”,不仅有效成分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提高,花大易采收,节约生产成本,而且产量提高了50%以上。

二、生境差异

生境是决定中药材质量的外因。家种植物与野生植物的生长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

1.土壤方面

家种中药材一般选择在农田进行,其土壤肥力、各种植物正常生长需要的大量、中量和微量元素及土壤的质地、疏松状况等都会与野生的环境有较大的区别。

2.光照条件

光照方面对山区植物,尤其是藤本植物的差异表现更加明显,这些也是影响中药材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参、细辛、刺五加等中药材生长在林下,其变化较大,栽培时其遮阴棚的透光率一般光照强度保持恒定,而栽培条件下适宜光照强度其活性成分含量也较高;穿山龙一般生长在林下,而栽培时变为全光照。

3.群落、地形等生态因子的差异

野生中药材与多种与其生态位相近的物种共同生存,其种间通过化感作用也存在相生相克现象,影响药用植物的正常生长和代谢。在野生的环境中,高山地区,植物的分布受坡度等因素影响较小,但山的坡向不同则导致温度、光照、水分等生长条件存在很大差异,植物的种群数量则有很大变化。而栽培药用植物的农田防止水土流失坡度一般在25 度以下,群落物种较为单一,生态环境较为一致。

三、栽培技术

中药材有效成分的积累对于中药材质量比较重要。例如糖的积累与酚类和萜烯类有一定的关系,适当增加氮肥的施用可以提高生物碱的含量,增加磷、钾肥的供应可适当地提高苷类化合物的含量。研究证明,在栽培过程中,适当的施用无机肥料在增加产量的基础上,可以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含量。如适当比例氮、磷、钾可使祁菊中的黄酮含量由5.08%提高到5.77%。微量元素作为酶的活化剂对植物的生长及有效成分提高起重要的作用。如0.1%硫酸锰可以提高益母草产量43.6%,生物碱含量由1.77%提高到2.15%。锌肥可提高党参多糖含量15.5%。稀土元素可使6 年生人参皂苷(主要为二醇型)提高64.1%。激素也是化学调控的重要内容,如激素连续刺激檀香2 年,10 年生植株挥发油的含量就可达到25 年植株的水平,且成分相似。

此外,合理确定种植密度、病害防治、水分供应、去除花蕾等生产措施也会影响药材的质量。

四、采收加工

野生中药材的采收往往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进行,如防风的采挖可在春季至秋季的整个时间段,但主要在6~8 月进行,穿龙薯蓣(穿山龙)、苍术等也都是如此,而家种药材基本是在秋季较短的时间内进行。龙胆为多年生草本,生长在草丛中,生长期不易发现,而在花期则较易识别,因此野生龙胆通常在花期采挖,而此时恰恰是龙胆苦苷含量最高时期,质量最佳,栽培龙胆则在秋季采收,有效成分含量大大降低。因此,采收季节的差异也常常会导致栽培与野生药材质量的差异。

五、化肥农药

化学肥料和农药使用对药材质量的影响实质是上述生境和栽培技术的单一因素或两者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衡量中药材的质量标准除中药材自身的有效成分外,还包括化学农药和重金属等外来污染物的污染情况。我国中药材的农药残留物及重金属污染,是造成中药材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并成为制约我国中药走向世界的主要障碍。

野生药材通常是在纯天然条件下生长的,但在栽培条件下,实行集约化管理,常常易导致农药和重金属等外来污染物的污染情况,影响药材的质量。